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青年大学生在哪里, 教育就要在哪里的要求,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 教育就要延伸到网络上。”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产物之一,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助力自身成长的新平台。
信息工程与大数据新青年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学院新媒体平台运营体系完善,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配有新媒体指导教师9人,团队核心成员15人。依托“信息工程与大数据新青年”公众号、视频号、全国第三批样板党支部信息工程与大数据学院育人号、信息工程与大数据学院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等四大公众平台,围绕思想引领、团学活动、心理健康、文艺拓展、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碰撞思维火花,构建合力,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 构建工作矩阵,形成辐射效应
一是凝聚工作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凝聚工作力量,构建“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党支部+团支部”四级网格化工作矩阵,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党支部、团支部学生骨干的力量,构建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备辐射效应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实现“1+1+1+1>4”的效果。以学工干部带学生干部,守正创新网络思政工作顶层设计;以专业教师带学生团队,拓宽网络思政教育途径;以党支部带团支部,朋辈引领提升学生参与度。扩大网络思政教育辐射面,达到以“点”带“面”的工作目标。同时建立横向矩阵,拓展网络教育平台,统筹规划学院4个主要新媒体平台,扎根校园生活,创新专栏形式,立足青年发展,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矩阵。围绕党建引领、团学速递、榜样塑造、青年之声、心理健康五方面在微信平台推出系列推文,围绕就业服务、校园招聘、就业指导在微信平台推出就业专题推送,围绕思想引领、活动纪实、知识科普、防诈反诈等内容在QQ平台推出系列推文。聚焦校园生活,打造形式丰富、内容充实、深受师生喜爱的主题短视频,定期在视频公众号中发布。各平台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宣传推广,提升学院新媒体在社会上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建立纵向矩阵,联动全院学生,鼓励引导各班级积极投稿,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输出,积极互动,传递学生的心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充分挖掘学生的才华,讲述学生的故事,搭建学生实践和展示风采的平台,形成思政育人辐射效应,提升育人成效。
(二) 塑造品牌形象,打造“旗舰”窗口
建设“微阵地”,筑牢线上堡垒。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中心,注重用主题活动促成长。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开展线上“党团史知识竞答”活动,推广学习“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学习教育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效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学院官微推出“主题教育学习”“20岁遇上二十大”等有时代热度的栏目,截止目前相关栏目共推出28期,阅读量2000余次;又设“100部经典”栏目,持续推出12期共100部红色经典书籍,带领全院师生线上共读红色经典书籍;接续开展“悦读经典·悦享经典”读书笔记征集、读书心得分享活动,将活动精神进一步辐射下去,让学生在分享观点、交流心得、碰撞思维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让“云思政”“动”起来、“活”起来,不断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讲好“微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打造文化品牌活动的展示阵地(五四青春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大学生风采大赛)。以阵地为抓手促进网络育人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以青年榜样学子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风采展示和事迹分享打造“亮我身份、亮我担当”网络宣传新模式,推出“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系列网络宣传宣讲;倡导学生到西部去:推出“最美青春赴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风采展”系列网络宣传活动;倡导学生到服务国家基层行业去;推出“薪火相传”应届毕业生经验分享系列网络宣传讲座,力争网络育人工作项目化,项目品牌化,突显网络育人工作的向心力、驱动力和影响力。
制作“微党课”,释放信仰的力量。通过录制“微党课”的形式,及时传达党的重要精神。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建奋进“郑”当时、“红石榴”红心向党”等10个理论学习宣传小组,通过开展活动、学习宣传、录制微视频、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追忆红色印记,讲好革命故事,传递新时代之光。特别是近期推出的行走的党课,锤炼了党性,洗礼了思想。团队成员从2023年5月到12月,先后奔赴上海、嘉兴、南京、大别山等省内外十余个地市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听、看、学等“沉浸式”学习的形式,在红色寻访中感受红色文化,用“红色知识”补足“精神之钙”,在现场实践式学习中交流碰撞,为师生搭建起理论学习、建言献策的广阔平台,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推动广大师生的干事创业能力水平稳步提升,以新气象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三)释放数字效能,推进精准思政
学院重视实践育人子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寻“N+网络思政”育人路径,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网络思政育人举措。我们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释放数字化技术效能,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度与配置效率,从而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比如,围绕学生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推动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凝聚青年共识的“能量场”;通过合理应用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沉浸式思政课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积极推动与学院团总支部、教工支部、教研室、创业中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打造“三队四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协同创新三个标志性团队,构建育人共同体,联合开展党团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大赛、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等专项活动,线上线下推进全员育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推动学院网络思政阵地建设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是网络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四大平台累计关注量1W。累计发表网文、视频、音频500余件,先后被高校思政网等多个平台转载,全网阅读1W多,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开展微党课宣讲10余场,覆盖3000余人。大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断提高。四大新媒体平台全网累计点赞量5000多,学生后台留言278条,解决学生思想困惑100例。
二是技能人才培养更有质有量。开展校企党建协同育人,技能人才成长成效明显。最美学子,不断涌现,2023年10月,杨梦非等4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近两年以来,尹浩宇等98名学生在河南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华为中国大学生ICT大赛、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个、省级奖项42个。
三是网络思政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23年9月学院推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用:内涵·困境·策略》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22年9月学院推选的“文化育人 春风化雨”1+4+N获得河南省高校“同心喜迎二十大 师德筑梦育新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三等奖,团队成员获批科研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其中河南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2个、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立项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