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担当—访全国人大代表李蓬

2023-03-09 16:42:17 光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国家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说。

李蓬代表提出,一流大学居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更需要牢记使命、主动担当,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积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在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科技成果产出三个关键方面贯彻新思维、履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一流学科建设要“出新”

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聚焦于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李蓬代表说,一流大学需要若干一流学科支撑,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表现。要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实现快速突破,就需要跳出现有发展模式,超越大而全的规模化发展路径转向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思维,集中资源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凸显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

是学科发展方向要新。应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学科发展方向的与时俱进。学科方向的“新”不是推倒重来或者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站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塑,特别是既要扎根中国,也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一流人才共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是学科成长机制要新。学科成长具有知识创新与组织演化的规律。学科建设不能“一刀切”,必须尊重学科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通过学科适时的分立、嫁接、合并,借助制度强化导向、支撑、融合,拓宽学科生态位宽度,提升学科关联度,增强学科群黏度,推动基础学科迭代、优势学科跃升、特色学科创优、新兴学科掐尖,形成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发展新机制。

三是学科支撑平台要新。学科平台是一流学科成长的土壤。学科平台建设要遵循科学、市场、文化等多元逻辑,通过治理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组织结构,突破组织人事、资源分割等因素制约,强化资源聚集、人才汇聚、文化融合,布局建设基础科学中心、前沿交叉科学中心,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构建适应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型平台。

一流人才培养要“出彩”

“一流大学要努力担当自主培养一流人才重任,聚焦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第一资源支撑。”李蓬代表说。

一是要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找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坚持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抓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国际合作、评价跟踪等关键环节,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有机衔接,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应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顶层设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以个性化和定制化为原则,以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完整性、科学性、融合性设置为核心,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激励相容的培养机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新模式。

三是要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应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借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积极主动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研究院,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超常规方式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

一流科技成果要“出尖”

李蓬代表说,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流大学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尖端项目、产尖端成果。

一是要加强战略引导和前瞻部署。围绕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积极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计划地部署建设一批创新研究平台,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

二是要聚焦重大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开放性、系统性地进行多层次科学谋划,构建跨学科创新研究机制,组建交叉学科群,通过培育组建相近学科关联性强的不同规模等级的科研创新平台,激发学科链校内集群效应,同时与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三是要构建高标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确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杠杆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探索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评价体系,转变以数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引导促进不断取得科技攻关尖端成果,提升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责任编辑:郑州大学党建“双创”工作领导小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式现代化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担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李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