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科研篇|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2-12-05 12:06:01 中山一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新时期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深化医改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医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充分展示十年成就、总结十年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在中山一院建院112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非凡十年”专题系列报道,今天推出《非凡十年•科研篇|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思想,面向国家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平台承载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医疗机构的学科合作,深挖学科潜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医学原始创新,重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多措并举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一流临床专科

医院以优势学科为龙头,以重大疾病为主线集成学科群,不断提升解决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和重大临床问题攻关能力,带动学科的整体发展。在亚专科上凝聚特色,瞄准国际前沿、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目标,按照“登峰、攀峰、筑峰”三等级遴选一批专科,实施分层支持计划,经过3年建设,专科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带动医院整体迈进国内“第一方阵”前列。

十年来,医院有重症医学、耳鼻喉科、生殖医学、超声医学、神经内科、消化病、肾脏病、普通外科、内分泌、妇产科、变态反应、药学、病理、康复医学、麻醉科、急诊科16个专科进入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十。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参评的31个学科全部进入学科百强,其中烧伤外科、变态反应等9个学科进入前十,烧伤外科五年总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一。

1.png

▲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发布会在京举行,烧伤外科科室代表上台领奖

打造大精准医学平台 推动学科发展

2012年以来,中山一院新增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以及外科智能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平台,现有省市级及以上平台34个。

2.png

▲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无菌动物研究平台启用

近年来,医院加大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建立医工结合、产教结合的大团队,加强“基础-临床-转化-应用”全链条原创研究,解决临床诊疗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高效、可信的数据支撑,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医药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11111.png

▲院本部医学综合楼、临床研究大楼、脑科学中心、南沙院区医学技术研发中心等大项目建设助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

4.png

▲生物资源库获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规模升级行政许可,精准医学研究院新配置高端科研设备,为基础医学与转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科技攻关 承担重大重点项目

医院以服务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和需求为目标,围绕早防、早诊、精准医疗和健康康复等,解决重大疾病和疑难重症防治体系的瓶颈问题,通过“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三大路径,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2012年以来,中山一院获得纵向及横向科研经费总额增长224.3%,连续7年破亿;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从2012年的203.79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725.50万元。累计获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资助近13亿元,其中承担国家级科技任务1087项,牵头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24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任务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

科技创新持续发力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十年来,在“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指导下,医院不断健全科研与学科建设组织体系,科学谋划布局,科研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发表SCI收录论文5342篇,2021年较2012年增长127%;2021年专利授权量较2012年增长17倍,涌现一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际高质量专利;取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无缺血”器官移植、国内首个新型神经修复材料“神桥”等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64项。

5.png

▲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6.jpg

2016年1月8日,“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png

▲肖海鹏常务副校长/院长牵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8.jpg

▲何晓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jpg

▲文卫平教授团队“上呼吸道炎症免疫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png

▲匡铭教授团队“精准防治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1.jpg

▲何裕隆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胃癌个体化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系列研究成果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2.jpg

▲陶军教授团队成果“血管损伤早期评估和干预的技术体系创新与临床实践”获201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3.png

▲何晓顺教授团队“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创新与推广运用”成果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4.png

▲刘小林教授团队“神桥”项目荣获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5.png

▲王深明教授团队“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项目获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6.jpg

▲余学清教授团队“提高腹膜透析质量和推广应用的系列研究”项目获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IgA肾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关联研究”项目获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7.jpg

▲黄东锋教授团队“脑卒中多感交互效应运动康复重建技术研究及临床转化”项目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18.png

▲2021年专利授权量较2012年增长17倍,涌现一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际高质量专利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为培育一流创新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支持体系,以临床重大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学科融合大团队,创新协同模式和机制,使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医院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4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中华医学会历任主任委员7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20人、候任主委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人。新增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

中华医学会历任主任委员

19.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山一院将继续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目标,打造前沿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国际科技合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解决临床诊疗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国家高水平医疗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中山一院


责任编辑:熊一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一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