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 | 罗秋敏: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2022-02-17 10:57:33 罗秋敏


罗秋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中共党员,主治医师。获中山大学第十五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2007年,带着对医学的热爱和憧憬,我成为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儒雅的气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不仅教会我医学知识,还让我知道医学教师应有的样子。2015年,我正式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一名医生,同时教学医院还赋予了我另一重身份——临床教师。回首过去的6年,我可以看到自己在医疗和教学工作中的点点进步,最深的体会便是“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离开象牙塔进入病房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也随即发生了转变,从医学生变为一个医生、老师,但依然是“小白”,临床思维、技能还有教学方法都需要学习和积累。得益于医院这个大平台,尤其是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传染病教研室,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向前辈们请教,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日常的医疗工作,对培养临床思维有很大帮助。临床能力的培训实际上是医学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对刚刚毕业的我也是很熟悉的学习模式,但作为一个临床教师来说,教学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认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观摩学习,医院每年都会举办青年教师授课大赛,教研室也会安排教师集体备课,这些都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一定离不开实践,对多数临床教师而言,最初参与的教学形式包括实习生临床带教、实习生小讲课等,通过教学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就拿实习生小讲课来说,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是常见、重要或者相对难理解的临床问题。和理论大课不同的是,小讲课往往是在学生进入病房参与临床实践后开展的,同学们对临床问题可能比上大课时有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小讲课更容易和同学互动,因此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工作是严肃认真的,我很严谨的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在准备授课内容的时候,我会认真地梳理相关知识,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自己去学习,并在下一次备课时更新授课内容,所以每一次教学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而自我提高又意味能够更高质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所谓“教学相长”,“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医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专业,尤其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临床教育教学必定能助力临床医生的能力提升。



因材施教

我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员,需要承担不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工作,学生完成理论大课的学习后来到病房见习、实习。同一个疾病的示教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年级学生,也可能因为理论基础的不同,或者前期实习轮转科室的不同而对某个临床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实习生临床带教是师生交流最多的教学形式之一,同学们已经完成理论课及见习的学习任务,这一时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是由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过渡阶段。我认为可以先通过一些提问来了解带教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基本概念掌握良好的同学,可以着重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地,对于基础比较欠缺的同学,还需要先指导其理清基本概念后再做更高层次的教学。

通过本次临床教学技能大赛,让我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起到主体作用,老师起引导作用。老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循循善诱,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老师在教学引导时,开放性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有时难免会碰到“冷场”的情况,这时该如何引导学生呢?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尝试分解问题,将一个大问题有层次的拆分成几个小问题,甚至换成封闭式提问,结果确实是有效的,这次教学的过程也提高了我自身的沟通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勇于当担的精神,以及医学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门课都有育人功能,每个教师都有育人责任!让我们一起担好学生“四个引路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感染科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罗秋敏获中山大学第十五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