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辛育龄:我一息尚存,就还要干

2021-08-25 12:50:05 学思践悟IT说 郭笑鸽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

百岁传奇名医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825120905.png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病房里

有一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

80多年前,他是白求恩身边的

八路军小卫生员

80多年后,已经100岁的他

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誉称号

这份至高荣誉的背后

是这位共和国白衣战士

长达一个世纪

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微信图片_20210825120947.jpg

他,就是中日友好医院

首任院长,辛育龄教授

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火硝烟的考验

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曾开展了国内第一例

人体肺移植手术

在胸外科领域的多个方面

取得从0到1的突破!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025.jpg

辛育龄在指导博士生的实验工作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他行医85载

用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

书写了传奇人生

用仁心仁术

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要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好医生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

诞生的那一年

辛育龄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

整个华北地区很快沦陷

正在保定读初中的辛育龄

不得不退学,返回故乡

16岁的辛育龄已经懂事

不愿做亡国奴的他

决心弃笔从戎

通过已经是地下党员的哥哥

参加了抗日革命组织——

冀中抗日民族自卫军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210.jpg

一年后,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

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从此走上了

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

1939年,这一年

在只有18岁的辛育龄身上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认识了影响和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白求恩医生

1939年春天,白求恩来到冀中军区

急需配备助手

卫生员辛育龄被派到

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256.jpg

最让辛育龄一生难忘的

是白求恩医生不畏生死的精神

为了能多救治一些伤员

白求恩经常将手术队安排在

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

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

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尽管简陋的手术室外炮火连天

手术室内的白求恩却镇定自若

不慌不忙地把手术做完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332.jpg

白求恩大夫做手术的情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白求恩过人的胆识、精湛的医术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感染了战士们

也震撼了年轻的辛育龄

辛育龄说,记忆中的白求恩大夫

个高体瘦,稍有驼背

戴一副吊鼻眼镜

虽然已50多岁

但精神抖擞,是个急性子

有一次,医疗队遭遇了

日本飞机的轰炸

受惊的马匹把驮着的药品

撒得到处都是为了安抚惊马

辛育龄的手臂被划出了

一道长长的口子

顿时鲜血直流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408.jpg

白求恩看到药品受损,非常生气

但当他跑过来看到受伤的辛育龄

立即叫住了他,二话没说

亲自为他处理缝合伤口

辛育龄的手臂上

从此留下了伴随一生的疤痕

同时与白求恩共同战斗的日子

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每每回忆这段往事

辛育龄总是无限感慨地说:

白求恩医生真的是

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宁可自己在阵地上战死

也要多救一个战士

宁可自己忍饥挨饿

也要把最好的食物都留给伤员吃……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442.jpg

白求恩离开冀中后

辛育龄再也没有见过他

再一次听到白求恩的消息竟

是他牺牲的噩耗……

年轻的辛育龄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

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将来也要做一位

像白求恩一样的好医生

永远站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

只为救助更多患者


1940年,刚满19岁的辛育龄

有了新的任务——

筹备建设冀中军区制药厂

当时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

部队里疟疾和疥疮流行

辛育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带着药厂职工和老乡们一起

走访当地郎中

上山采摘常山、青蒿等中草药

并且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

方便战士服用,取得了良好疗效

1942年,经选拔考核

21岁的辛育龄终于来到

无数爱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成为中国医科大学20期的学员

对于一心想要成为

白求恩式好大夫的辛育龄来说

这是他人生中宝贵的

第一次专业学习机会

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

他把每一寸光阴都用来吮吸知识

毕业后,辛育龄被分配到

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

成为一名外科大夫

辽沈战役时

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

东北解放后

他被任命为盛京医科大学

附属医院院长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

他又被调任保健防疫处处长

兼干部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

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前线支援!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610.jpg

在战场,辛育龄遇到了另一位

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黄家驷教授

1945年,听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

已在美国医学界

有很高社会地位的黄家驷

不惜放弃一切选择立即回国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黄家驷带头报名参加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

奔赴前线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642.jpg

黄家驷教授


很多志愿军伤员

被安置在东北进行治疗

当时东北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救治肺部危重伤员的大手术

几乎只能依赖黄教授

那些严重咳血、胸腔肺部

受到感染的伤员

经过黄教授的救治基本都能痊愈

辛育龄目睹了黄家驷教授

精湛的医术之后

在心生敬佩的同时

更深深地意识到了

学好胸腔外科的重要性

战场归来后

辛育龄作为我国首批公派留学生

被派往苏联科学医学院

学习胸腔外科

那一年,他年仅30岁

却是已有15年军龄的“老革命”

在留苏的五年里

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争分夺秒地学习

掌握在国内还非常薄弱的

胸外科技术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728.jpg

留学期间的辛育龄

五年后,在苏联取得

副博士学位的辛育龄回到祖国

他主动放弃上校军衔

要求分配到位于北京郊区的

中央结核病研究所

成为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医生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

组建胸外科,救治更多的患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结核病还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很多重症晚期肺结核病人

经常发生窒息性死亡

辛育龄经过研究

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肺切除手术

治疗了200多例

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

他还应用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

‍‍‍‍‍‍‍‍‍‍‍‍‍‍‍‍完成了4600多例肺切除手术

提高了肺切除手术的

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微信图片_20210825121811.jpg

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

尚未建立胸外科

为在全国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

他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

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

20年的时间里

他为国家培养出300余名

胸外科技术骨干

帮助 40 余家医院组建胸外科

针刺麻醉 震惊国内外

当卫生员时

辛育龄就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

尽管他学的是西医

但一直非常重视

学习和运用祖国传统医药学

经过多年探索实验

他发现“三阳络”镇痛效果最佳

仅用一根针就可以进行

针刺麻醉开胸手术

为验证效果

辛育龄决定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他给自己做了针刺麻醉

切除了原本正常的阑尾

1970年6月25日

一台特殊的肺切除手术正在进行

而这台手术最特别的地方是

手术的麻醉是用针刺完成的

这种手法的惊人之处是

可以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实行肺切除

通过针刺“三阳络”穴

进行肺切除的手术获得成功

震惊了国内外

而主刀这台手术的就是辛育龄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107.png

1972年,美国代表团访华期间

便提出要看针刺麻醉手术的全过程

2月24日,美国代表团一行30余人

观摩了针刺麻醉手术实施的全过程

辛育龄在病人前臂外侧扎针捻动做麻醉

而原本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

才能完成的手术

他仅仅用了72分钟

针麻肺切除手术的成功

揭示了针灸镇痛效果

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144.jpg

1974年10月24日,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叶剑英元帅、西哈努克亲王、黑格将军现场观看辛育龄手术。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1980年,中日邦交已经恢复正常化

日方提出帮助中国

建设一家现代化医院的意向

这家医院就是中日友好医院

筹建医院的艰巨任务

落在了辛育龄的肩上

接受任务后,辛育龄把全部精力

放在医院的筹备工作上

他多次与日方磋商

就医院的整体布局做出规划

为了保持医疗卫生技术的先进性

他积极谋划,广招英才

从全国各地调入一大批学科带头人

为医院充实中坚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308.jpg

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典礼 来源:光明日报

1984年10月23日

中日友好医院

正式开院令人意外的是

为建医院立下汗马功劳的辛育龄

却向组织提出了一个请求:

只干一年院长!

一年后,辛育龄主动请求辞去院长

回到胸外科工作

他说:“组织上交给我的

筹建任务已经完成

接下来我更愿意

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423.jpg

中日友好医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

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

而且死亡率特别高

1986年,65岁的辛育龄萌发了

用直流电杀灭肿瘤的大胆设想

经过反复试验

他研制出了不用开刀

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

的“电化学疗法”(俗称电疗或烤电)

他还在实验中发现

电化学疗法具止血效果

并将这一技术推广到治疗血管瘤领域

这项技术让很多企业嗅到了商机

但每一个找上门的企业都被他拒绝了

他办了一百多次技术培训班

在全国推广

这项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现在的放疗技术

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除了在医学上不停地耕耘突破

他对病人更是贴心到极致

在他70多岁的时候

一名6岁的患儿在血管瘤手术中

因为过敏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他趴在床边,亲自为患儿

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救治危重病人

他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

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

对于那些病情复杂

又做过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人

他甘愿主动承担风险,尽量救治

最让人动容的是,每次做开胸手术

他总是要再洗一下手套

让其更加光滑

他一次次叮嘱年轻医生

“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

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他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病人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

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527.jpg

2003年12月25日,辛育龄做肺肿瘤切除术。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年过八旬之后

辛育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

即使在“非典”时期也不例外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

他坚持不设特需专家号

只设普通专家号

在费用方面

他总是找最适合最便宜的治疗方案

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

82岁时,他还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

86岁时,他还在为患者做电化疗

直到89岁,他从早上坐诊到中午

突然站不起来,被抬上轮椅

才终于停止了出门诊……

他说:“我最大的愿望

就是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619.gif

今年,与党同龄的辛育龄

已经100岁了

他的从医历程,

生动地诠释了老一辈知识分子

报效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

浓缩了党领导下的医学事业

发展的历史

他坚持和秉承了一生的白求恩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医师们

微信图片_20210825124720.gif

特别是去年疫情暴发以来

中国医师们以前赴后继的勇气

舍己为人的奉献

使我们收获温暖和平安

为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

感动与震撼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伟大的抗疫精神

正与辛育龄这代老一辈医师

所坚持的信念

彼此呼应,薪火相传!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向所有救死扶伤的白衣

天使深深致敬!


责任编辑:郭笑鸽 李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他行医85载,用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 ,书写了传奇人生 ,用仁心仁术, 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