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开设40年的课程,教学生如何捕捉美

2023-02-13 19:41:21 浙江大学

在浙大,有门近40岁的课程讲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科普摄影知识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深受一代代浙大学子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门由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老师传承的守正又创新、有趣又有料的宝藏通识课程《照相机与摄影技法技巧》。

从专业知识到实操技能

培养学生记录美的能力

顾名思义,《照相机与摄影技法技巧》这门课不仅会教授相机与摄影历史、照相机原理、结构和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还会传授摄影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1.png


根据教学目的,授课老师设计了多次拍摄练习、放大照片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动手和审美能力,提升其对摄影艺术的兴趣。

“照片放大实验”在紫金港校区东四五楼的实验室里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在几乎全黑的暗房中进行,极其考验学生们对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对时间的准确把握,任意一个部分出错,放大效果都不能达到最佳

学生们三人一组,先在放大机上选择好恰当的底片,将底片上的图案通过放大机投射到底部的感光照相纸曝光,曝光结束后,再立即把相纸置入显影液和停显液中冲洗。经过这些操作,才能得到一张完整的黑白照片。

这个实验让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孙源印象深刻:“现在很少有使用胶卷底片的机会,更不用说走进暗室接触放大机了。看着眼前的相纸经由我的操作变成清晰的黑白照片,特别有趣,特别有成就感!”

“在对摄影技术史和艺术史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去实践,我们对摄影的理解更为深刻,竺可桢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禹说,“此外,了解冲洗、放大的全过程,我知道了一张照片是怎么来的,也有了更多的一些思考,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拍照片,想通过照片表达什么。”

2.png

相机是个技术活儿,摄影是个艺术活儿,我们要关注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授课老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奇说,“这门课走通俗路线,‘科普’职能是首位的。

在教授摄影方法后,学生们需要完成“拍摄实习”。根据安排,大家需要走出教室去到校园各处,在集体练习的场景中完成多次的组队拍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镜头捕捉身边的美,确保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而同学们也常常创作出令人惊喜的摄影作品。

从1957到2022

在不断完善中历久弥新

《照相机与摄影技法技巧》于2011年被列入全校首批通识课,在此之前是面向所有专业同学开放的全校公选课,截至现在已有了近四十年的历史。而如果追溯浙江大学对照相机械的研究,则要回推至1957年。

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学成像及检测技术研究所专注相机研发。20世纪60年代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研发的高速摄影机记录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的瞬间,最初样机就是源于照相机实验室王兆远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而研究所近些年在先进成像与智能感知、微纳光电子器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为国家工程做出重要贡献

李奇介绍说,他是这门课的第五位授课教师,如今的教学资料和课程安排,从上个世纪李浙江老师创设课程起就开始积累了。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浙江老师开设这门课程时,就强调要把照相机技术与摄影技巧相结合。受限于技术和教学条件,当时这门课的图片资料还需要老师将照片放大,打印成教具,再卷起来带到课堂上展示。

3.png

几十年过去,这门课的授课接力棒已经从李浙江、冯华君、徐之海、戴顺林老师们的手上,传递到李奇老师手里,实验课的指导老师也从钱娟老师变为边美娟老师。随着时代的演变,老师们也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完善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技术内容还是经典理论部分,但是摄影装备和摄影技术上,会更侧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李奇说。

4.png

比如微单相机出现后,课程内容就添加了“单反与微单的对比”介绍;手机摄影普及后,课程又增加了手机计算成像的原理说明……

“我们已经习惯了日常的手机摄影,但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才知道,一部分手机为了让镜头实现超薄,摄像头部分采用了特别设计的镜片,通过深度学习图像找到从差到好的对应转换关系,达到较好的成像质量。未来还有可能采用无透镜成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编码板的记录的信息实现图像重构,替代透镜功能。”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世瑜说,“我想正是因为授课内容的不断迭代更新,这门课程始终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刘文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一门40岁的课程,讲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科普摄影知识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