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维合力 办好培根铸魂关键课程

2022-03-25 09:07:59

“蒙以养正,圣功也。”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名字里嵌着中国之心、石油之魂、大学之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培养石油英才、建设能源强国,中石大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三年来,学校以培养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报国情怀,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聚焦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积极推动“课程-教师-课堂-实践”四位一体建设,坚持课堂教学、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相统一,将思想价值引领与石油精神教育相贯通,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思政课。

课程优化:从“挺枯燥”到“受青睐”

思政课在坚持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可视化的表达、互动式的体验,不断提升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思想理论融入。聚焦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回信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生动案例纳入课程教学,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更容易打动学生心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精英把玩的思想和智力游戏,不是阳春白雪,是能武装群众的理论。它在中国生根发芽,这和我们中华文明土壤里面有契合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明明说,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实践养成融入。设计“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虚拟+现场”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案。学生课上讲石油精神,课下观看石油历史微电影、微视频,校内参观校史馆、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校外访谈石油人物、参加主题实践等,打造特色思政实践育人品牌。

石油特色融入。出版教材《中国石油文化》、教辅《石油人身边的红色故事》《中国精神》等系列丛书。建设了思政课精品MO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设《中国石油文化》《石油精神》等通识选修课,打造“油味”浓郁的思政课程体系。

教师优能:从“一枝秀”到“满园春”

以名师带教师,使教师成名师,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进程中,一堂堂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思政课更有温度,一大批与中国梦同心同力的思政课教师更朝气蓬勃。

配齐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培育引进扶持力度,已按照师生1:350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遵循育人规律,探索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思政课专任教师中毕业于国内名校占比85.29%;中青年教师储备充足,45岁以下占45.7%。

实施“新竹工程”结对帮扶。开展市级以上教学名师结对帮扶思政课青年教师工作,通过导教、导学、导科研,促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更快地成长成才。开展个性化教学诊断。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学专家名师为思政课教学集中会诊,提升教学效果;建立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一师一档”制度,为每名思政课教师建立个人教学档案,促进教师提升思政课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职教师参编“马工程”教材2部,主编国内教学辅助教材5部;主讲2019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铁人精神”;获得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名、北京市思政课“最美教师”2名;成立教育部“网络名师工作室”;获得省部级教学比赛奖励8人次;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兼职教师2021年获得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学风传播项目立项;202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成立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工作室”、建成“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育人号”。

课堂优先:从“一招鲜”到“组合拳”

从老师一支粉笔唱独角戏,到新媒体新技术推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抬头率”高了,“点头率”也高了。

课堂内容贯通融入。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线上VR体验,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搜集影像资料素材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特色鲜明的“思政必修+选修”课程群。

授课方法不断创新。探索创新“导学-导图-导论”教学方法和“PPT-APP-NET”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成一批品牌课、学生评教优质课程、精品思政MOOC,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滴灌”,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教学机制日益完善。注重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机制、院级教学督导机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分类帮扶,对部分教师给予重点关注,对教师整改结果进行督导,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实践优质:从“纸上得”到“社会行”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科学设计实践育人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造“知信行”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

用足校内资源推动教育常态化。依托校史展览馆、铁人王进喜雕像、沈括塑像、国庆70周年“艰苦奋斗”彩车等教育基地与文化景观,营造特色实践育人环境。

用好共建基地推动育人立体化。加强学校与能源企业协作,融通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将大庆铁人精神训练营、玉门铁人精神培训学院、中国石油档案馆等地思政课校外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促进学生学有所思、悟有所行。

用活社会课堂推动理论大众化。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开展大众化理论宣传与实践调研。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全面小康 全面解码》《壮丽七十年 时间都知道》等拍摄制作,作为宣讲团成员深入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昌平区等地社区,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宣讲38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与首都“北京运河文化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研究”“慕课在京华大地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调查”等多项调研并获奖。

三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位授权点齐备,思政课能源特色浓郁、育人效果显著,贯通融合的“大思政”“大育人”格局初显。近5年,学校石油石化相关专业近60%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服务国家能源战略;2700余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西部就业毕业生人数和比例长期在北京高校居于前列。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118名留疆毕业生回信,体现了对学校育人理念和成效的高度肯定。

立足本来 开辟未来

学校将遵循习总书记关于“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重要指示,贯彻“八个相统一”,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繁荣计划(2022-2025)》,为持续办好培根铸魂的思政课,引导一代代青年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四维合力 办好培根铸魂关键课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