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丛汶峰宣讲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为啥“自找苦吃”

2024-05-07 22:30:34

2023年,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同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了,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图片1.png

万事开头难,在云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丛汶峰等人当前要解决的,是“洱海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协同难题”。这是一系列相当复杂、棘手的问题,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不久收到总书记回信时,有位男生哭了——被理解使人变得柔软,长期的压力终于得以释放。

事实上,在一线开展工作,光有决心还不够,吃苦也要讲方法。据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党委持续推进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习实效,在调查研究和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将“千万工程”“浦江经验”作为生动教材,领会学习其中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些科技小院的师生摸索总结出打开局面的规律——每到一个地方,必须先通过农民的信任考验,才可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真正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曹国鑫等人曾把曲周经验整理成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在《自然》杂志发表,为全球小农户开辟增产增效新模式提供了一个范本。张卫峰印象很深,当时来自社会经济学领域的评审专家提出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组织农民。

最近,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王冬梅身体力行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耐心打破培训没人来、推广受质疑等种种僵局后,王冬梅组织农民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工作终于渐渐步入正轨。

谈及信任考验,“左奎的转变”被一些学生看作经典案例。贵州毕节农民左奎擅种土豆。2022年,他听说科技小院学生简宜伟想找几块地开展试验解决土豆生病的问题,半信半疑。学生送给他的马铃薯种薯,他播种了一半,自己吃了一半。直到看到小院学生精心照料土地,示范地的土豆平均亩产比周围的翻了一番,左奎终于彻底相信了小院的实力,还变成了科技小院种植技术的推广员。

丛汶峰非常理解这种转变的可贵。在他看来,科技小院每到一个地方打开局面的核心方法是“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他说:“这样才有可能去改变农民对学生的看法,这也是联系群众的关键所在。”

“舍我其谁”扎根“三农”前线

在中国农业大学2023年5月份举办的一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说,科技小院“拆了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同时“架了四座桥”——搭建了高校对接乡村的桥,师生深入基层的桥,人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桥。

观察同学们“过桥”的过程,丛汶峰总结出,小院学生的吃苦一般分为两个境界。最初往往是面临种种问题,“被动”吃苦。

有老农说张福锁“心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科技小院模式是否太残酷?为什么让学生去自找苦吃?张福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孩子们需要成长。我们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他经常和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到小院20多天,我带着几个老师去考察,她说,这20天,经历了过去20年都没经历过的事,自己做饭、洗衣服,和农民打交道,她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了’。”

在丛汶峰看来,经历一系列“被动”吃苦的过程后,当老百姓通过小院学生带来的技术收获实惠、看到效果、态度转变后,学生也会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他们慢慢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也就随之转变成了“主动自找苦吃”——去利用更多的资源,结合政府的政策,连接企业、当地的合作社等。然后学生就真正变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心的“轴”。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科技小院学生代表王雯欣豪气地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愿景,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三农战线,舍我其谁!”

走深实践继续“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学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据了解,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了保证调查研究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的成果能够落到实处,该校党委坚持目标导向,注重调研实效,采取了3方面措施:一是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形成可采用可借鉴可推广可示范的好经验好做法。二是启动高水平经验交流,力争每个调研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三是推动高效能成果转化,明确目标,一抓到底。

中国农大的“解剖式”调研报告提到,科技小院模式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科技小院发展质量不均衡、部分小院运转模式“异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计划采取多方面举措。一是出台系统的管理办法,规范科技小院建设管理,强化科技小院质量保障;二是依托获全国农业教指委批复的4个科技小院培训示范基地,多维度开展科技小院培训;三是搭建全国科技小院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各高校科技小院的合作和交流。学校也计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小院的管理体系,强化对科技小院工作的统筹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科技小院指导老师王冲教授介绍,近15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迁,科技小院从帮助一家一户农民的1.0阶段,到着眼农村产业化发展的2.0阶段,到全面关注乡村振兴的3.0阶段,再到如今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赋能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3.0+阶段,每个阶段都努力通过实践去建新功。

当前,科技小院师生备受总书记回信鼓舞,表示将在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上继续下苦功。

丛汶峰所在团队一边查洱海面源污染,一边尝试突破当地原有的“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农业种植模式。他说,目前初步判断古生村片区的洱海污染源一半来自农田、一半来自农舍,下一步准备进行精准解析,从古生片区走向整个流域的研究,加入治理方案,验证方案成效。种植方面,去年做了30亩地的新型种植模式尝试,在传统油菜、水稻模式基础上,多采一次菜苔,延长花期、提高产量,“接下来准备推广3000到4000亩”。


责任编辑:包可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丛汶峰宣讲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为啥“自找苦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