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 扬师德 育新人|“农民教授”米国华:传道授业格物致知

2022-12-18 16:26:30

“非凡十年”的回顾是一次精神洗礼,资源与环境学院米国华教授把科技小院作为自身成长和实现价值的平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以下是他讲述的十年故事。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从上大学一直到当教授,我相信我们都有一个初心,就是做好农业大学问,并把我们的学问用于解决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土壤质量等重大问题。

但是,在这过程中,有时候也不免产生一些疑惑。

一个疑惑是,我们的学问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人去用?是不是真得管用?如果没有用的话,岂不是我们发很多的paper(论文)就真的成了paper(纸),多年以后,可能就变成rubbish(垃圾)。另一个疑惑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解决国家的农业问题?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解决农业问题的学生?

曾经听一个教授说,一些进行猪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学生,博士毕业时文章发了好几篇,但是却没见过生活在猪圈里的猪,更不了解猪是如何生长的。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真的能解决农业问题吗?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初心很好,但是不见得能够达到我们的初心。

米国华(前排右三)跟农民朋友在一起

那么,我们怎样做大学问?怎样才能成就大事业、解决国家问题?其实可以从古代先贤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礼记·大学》中说,人生的理想无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所有这些目标,最终要从“格物致知”开始。也就是说从观察和实践开始。从事农业学问的研究其实就是修心,我们为国家农业作贡献其实就是平天下。因此,我们也应该从格物致知开始。那么怎么样做好格物致知?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通过他一生的经验,最后总结出四个字:“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最终成就大学问。我认为,科技小院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平台。

时光回退到2008年的冬天,张福锁老师动员我带一批学生去东北搞玉米高产高效的创建活动。我没有什么犹豫就欣然接受了,因为我也有上述的疑惑,希望实质性地走入“三农”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想知道我们的学问到底能不能用,怎么才能用。

米国华(左二)在梨树县

2009年春天,我到了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县并不是因为梨树多,其实遍地都是玉米。在那里,我们与当地的农地推广总站进行接洽,带着学生入驻农民家,逐步建立了吉林梨树科技小院,在小院中独立生活,依托科技小院里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四零”科技服务,被新华社报道为“小村里的智囊团”。

梨树科技小院

回首13年的小院经历,我想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谈,老师在科技小院如何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在这个新平台上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做大学问、解决国家大问题。

建立工作平台

东北地域辽阔,农户居住分散。想要与农民密切接触,就需要一个很好组织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到那以后,我们与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农业大学合作,搞了一个“农户玉米高产高效竞赛“,通过鼓动农户注册这个活动,把分散在全县各地农户组织起来。通过玉米高产高效竞赛这个平台,实现了一箭三雕。一是了解了农户的生产需求,使我们可以针对需求进行科技创新;二是建立了科学技术的高效传播渠道;三是发掘出一大批真正爱农业、懂农业、想在农业上干出大事业的农民,我们称之为科技农民,他们与科技小院密切联动,又将技术传播到梨树县广大的区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活动

下面是科技农户沈洋镇大古山村李洪常的玉米高产高效经验,可以看到,这里面几乎总结了玉米高产栽培的所有关键技术环节,而且很好地用诗词把它串连起来,便有记忆,没有一定的科技认知,是做不到这个程度的。

多听专家来讲演,测土配方化肥选

地块选择再治碱,农家粪肥多点攒

深松土地不能浅,选种包衣是重点

适时早种别太晚,合理密植别太远

种完一定精心管,发现缺苗补上埯

旱浇涝排不能懒,病虫草害把药掸

高杆品种要缩短,喷玉黄金棒大款

适时晚收往后撵,产量提高有保险

做到各项别空喊,领奖台上还露脸

以身作则,授业解惑

科技小院不仅是培养学生成长平台,也是老师自身成长和实现价值的平台。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并不能只是把学生送到那里,仅仅鼓励几句就可以了。在这个平台上,老师既需要传播自己的知识,也需要提高自己,真正从农业生产实际中长知识、长学问。

米国华指导学生实验

我的体会是,老师必须参与农户生产活动和学生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比如,从一开始取土分析,到施肥、苗情调查、产量测定等等,这样才能知道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指标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毕竟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农业农村,主要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去了之后就成为一个专家,直接去指导农民。虽然从书本上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但是书本得来的毕竟是浅薄的,而且农业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很强,不是说你书本看的知识换一个地方就能用。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也为学生增加了能力,使他们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去面对农业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和农民打交道,跟农民交朋友,但是我感觉自己首先要和农民交朋友,毕竟我们是年长的老师,跟农民之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能够更有经验、更有条件跟农民接触。我们与农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农民身边,自然而然地建立联系。

在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

在过去13年里,我走遍了梨树县的各个乡村,结识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比如王家桥树第一位高产状元崔忠武,最初我们的学生就住到了他家里。再比如高产亚军张汉鹏,他是一个对农业非常投入的老农民,总是把农民丢弃的有机肥辛辛苦苦地拾到自己的地里。通过一次次与他们交往,到他们的地里去调查、讨论等等,就建成了一个农民朋友圈,给学生来创造一个接触农民的条件。

我们真心与农民交朋友,农民也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回报。例如西河村农民郝双,多年的相处让我们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情。即使不是在农村,他也经常和我们保持电话沟通,聊聊家常。当年学生陈延玲不慎在农村伤了腿,伤筋动骨100多天,就是在郝双家里养好的。去年,我在梨树县农户网上培训回顾了科技小院的历程,随后郝双就发来微信:“听你讲我们过去在一起的事情,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说到农民王淑杰,那年秋天我们到她家测产时,天已经很黑了,她非要留吃饭,我们说不吃了,路还很远要赶回去。没想到她非常执着,抓了自己养的两只大鹅,装在编织袋里,硬塞给我们带回去吃。这种感情真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随着微信的发展,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方便,现在通过微信群我们可以和大概1000个农户建立联系,随时可以在微信群上与农民保持沟通。

培训农民是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活动之一。培训是对科技小院师生的一个考验过程,只有这个考验通过了,学问才能增长。学生在培训农民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自己。但是学生培训农民开始都会很难、很紧张,毕竟从实验室到了田间地块,这就需要老师以身作则,亲自指导参与。我自己每年会多次开展田间地头观摩会和室内技术培训会,尤其是参加定期的农民经验交流会,为农民当面讲解,为学生示范。这样可以带动学生更好进行培训。

立德树人,亦师亦友

在科技小院,除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身心培养也非常重要。

学生到农村去要克服很多困难,生活中就不用说了,毕竟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比如性格缺陷、家庭问题、成长烦恼、未来困惑等等,作为一名带动老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科技小院、在农村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中得到健康成长,养成正确的“三观”。

走进当地小学

梨树科技小院建立了梨树科技小院党支部,与当地村党支部搞红色1+1活动,增加与农民党员的互动。在农事与科研空闲时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因为东北有很多红色旅游区域,如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靖宇县、四平战疫纪念馆等等。我们还多次组织与小学生共度六一,并给小学捐电子琴。在生活方面,每年也搞团建活动,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组织学生到东北不同生态区去考察,比如长白山、珲春、锦州、北戴河等地。在村里,不时还会组织师生与农民一起搞联谊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学生与不同的人交流,提高社交能力,克服自身某些缺陷,身心能够得到成长,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亦师亦友。科技小院学生邵慧说:“每一天的生活就像是活页书,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会给予自己不同的感悟,并且不断丰富书的内容,助力自己新的开始”。

学生到村小学支教

学生品德的提高,就是“正其心”,然后才能够实现“解民生之多艰”。

2012年,东北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粘虫大爆发,小院学生在例行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情况,三农情怀使他们非常关注,通过查找文献,基本确定是粘虫。接下来他们及时把个情况报给县主管部门,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及时安排各个乡镇打药防治,控制住了危害。这一年整个东北的玉米减产非常大,大概10%左右,但在梨树县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为此梨树县政府给科技小院发了一面锦旗,上书“虫口夺粮,功不可没”。

梨树县政府给科技小院颁发锦旗

科技小院培养出了新一代懂农业、有三农情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非常强的学生。

陈延玲就是一个代表。2010年,她主动报名到梨树科技小院去,一呆就是6年,被同学们尊称为“科技小院一姐”。她不但多次获得梨树县政府奖励,同时也在学业上有很大收获,在国际主流农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获得了中国农大“五四青年标兵”称号,曾经是北京榜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候选人。毕业后她到青岛农业大学工作,又组织了新的科技小院,成为薪火相传的典型代表。

媒体报道学生陈延玲事迹

科技小院学生赵英杰这样写道:”身在科技小院,心怀拼搏大志平天下”。她说:“今吾小院之仁人志士,住农家之舍院,告民情之艰难,谙农业之难兴,观民耕,以格物致知。问民意,以诚意正心。解民艰,以修身齐家。思民之所想,育民之所畏虑,以治国平天下”。她毕业后到全国农业推广中心工作,在更高的平台践行科技小院的精神。

米国华(前排左三)获“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在中国农大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导师”活动中,有幸被学生评选为我最喜爱的导师,倍感欣慰。获奖感言中,我说 “这将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奖励!”

合作共赢,见证奇迹

科技小院既做了农业大学问,也为地方农业作了大贡献。

卢伟合作社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卢伟合作社从参加农民高产高效竞赛,到组成5个农民参加合作社,再逐渐发展壮大,每一步都留着科技小院的工作痕迹。小院研究生石东峰、郝展宏先后入驻合作社,每年在合作社开展技术试验与成果示范,这使合作社成长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负责人成为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这里,这不仅是对合作社的肯定,也是对科技小院工作的肯定。

科技小院的工作极大促进了梨树县玉米产业高产水平发展。2001年,科技小院培养的农户刘兴军突破了玉米亩产吨粮,获得竞赛特等奖,得了1万块奖励,张福锁老师非常高兴地给他颁奖。后来中化公司把农户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扩展到整个东北四省,在东北四省的玉米王挑战赛中,梨树县农户常常是吉林中部地区冠亚军的获得者。

格物致知,通过在梨树科技小院“格物”,我也产生出来一批科研成果,包括发表在GCB期刊上高质量的文章、《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专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等等。这些是带着泥土味的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落地,真正能够为农民所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大学问!

科技小院学生群像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我们“平天下”的地方,大有作为。

我们不但要有初心,我们还需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跟党走 扬师德 育新人“师德故事,“农民教授”米国华:传道授业,格物致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