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玲:《普通地质学》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是
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是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思政思想的指导下,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设计中,本着对学生进行灵魂教育、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激情;积极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刻苦钻研地质科学技术知识,团结奋斗,为弘扬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展示国内先进科研成果,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国内地质科学研究的信心。
普通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信心,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这门课、这个专业的兴趣。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强调了,无论是古代张衡的地动仪,还是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都向世界昭示了我国地震科学的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党领导下,在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首个地震临震预报成功的国家,之后又成功进行了13例临震预报。2019年实现了震前提前预警,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在党的领导下,自1997年起,中国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界先后拿下了国际11颗“金钉子”(被誉为地质学上的奥林匹克金牌),成为全球“金钉子”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知识内容增加了学生对党的领导和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荣誉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案例2:与中华古代文明相结合,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地学知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先贤的智慧一直是我们创造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在风化作用的课程设计中,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古代采矿法中用到的火爆泣(温差风化),作为启发式教学案例,充分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再现了我国古人在运用地学知识方面的智慧,使其成为学生勤奋学习地学知识的强大动力。
案例3:以地质前辈的事迹为例,激励学生热爱地质,献身地质科学
在地质学的创立过程中,有无数的地质前辈前赴后继,他们的执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永久的丰碑。在地质年代学的课程设计中,将地质年代学与地质科学家的个人经历相结合,讲述了地层学之父“威廉·史密斯”在遭遇逆境、深陷牢狱、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地质学的热情,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都献给了地质事业,他身上展现出的地质精神和人性光辉成为全世界地质工作者的楷模。而尼古拉斯·斯坦诺在写出了旷世地质杰作《关于固体自然包裹于另一固体问题的初步探讨》之后,没有继续地质学的研究,而是投身宗教,最终做到了红衣主教。直到他去世300多年,人们一直都在纪念他,为他在解剖学和地层学方面的贡献,而非他的红衣主教身份,说明从事地质科学的价值与人生意义之所在。
案例4:将地质知识与诗词画结合,展现中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普通地质学的课程设计中, 注重与诗词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在河流剥蚀地质作用的课程设计中,把古诗、古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苏轼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用到了实处。以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引导大家欣赏中国秀美山河,并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江山为何如此多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以黄河瀑布的形成过程作为案例讲述河流下蚀作用过程中,通过黄河大合唱的奏乐,反映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以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中国地质事业发扬光大。
案例5:以丰富的物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事业的支持,鼓励学生投身地质事业
在普通地质学相配套的地学认识实习中,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倡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用实物展示中国的地大物博——精美的矿物、宝石、化石、丰富的矿产资源,世界一流的地质科研水平,党、国家领导人对地质事业的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地质学习的信心、兴趣和将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信念。
三、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由于趣味性强,增加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有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地质精神的传承,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自信、有担当、有能力的大学生。
(素材来源:地测学院 罗红玲副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