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守初心丨第二期 重拾伟大的历程

2020-09-15 19:02:30 基地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为了提高党性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地球科学学院基地班党支部积极开展“学四史”活动,不断巩固正确的历史观,使之入脑入心,深植于骨血。在本次“学四史”活动中,同学们主动阅读学习相关书籍,并自发进行好书推荐与感悟分享。


学习改革开放史好书推荐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



换个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史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图书推荐词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是一位人民日报从业30年的资深记者的新闻作用,滴水见日,管中窥豹,是对中国改革岁月的围观回顾。作为历史的剪影,《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用他独特的眼光来为大家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从一篇篇看似普通的新闻报道出发,为我们勾勒过去的轮廓,填充内部的肉体,并增添故事的灵魂。看似普通的新闻,但却融入了社会、生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各方面,诉说着一年又一年的柴米油盐。但是我们总能从这平凡的新闻中发现闪光点,点亮了这个不平凡的时代。《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一书聚焦中国人的命运、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现代史。


本科生基地班党支部 黄子淏:


黄子淏配图.jpg


在最近我读了《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这本书。这本书收集了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泓冰从1988年到2019年这三十多年来的部分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涉及方面很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能从各个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与发展。书中所选的新闻即包括三峡工程、汶川地震等大新闻的报道,也包括了在这三十年中发生的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让读者能从大事小事中处处感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本书是一部编年体新闻作品,通过对一年一年的新闻看下来,滴水见日,管中窥豹,我充分的体会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惊人发展速度,而在感叹中国发展速度惊人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压力,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本科生基地班党支部 张沛裕:


张沛裕配图.jpg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是李泓冰作为一位资深记者回顾共和国改革岁月的回顾,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来为我们展现过去的历史,其中涉及到政治、社会、教育、经济等领域。而对于教育部分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报道的方面有大有小,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例如1988年关于一篇针对中小学课本供应问题的报道,其中就从纸价的上涨来反映课本的缺乏。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的进步,从第一次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的获奖,到对教育经费的讨论,再到高考的讨论。其实不难发现,这些问题无论在那个年代都会引发讨论,但是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策施行,我们对教育的讨论就会越来越深刻,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剪影。


本科生基地班党支部 管宗儒:


管宗儒配图.jpg


本次学四史活动,我学习的是改革开放史。通过阅读《记忆中国——新闻串起来的历史》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从1978改革开放伊始,到如今2020年,已经有了四十余年的历史。在阅读过程中,2001年的一篇名为《捍卫高考: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不能寿终正寝》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当年高考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具体是什么我也没有去考究,但据文中所说是因为高考录取分数各地差异巨大。而作者则从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说起,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也是一扇通向乐土,改变人生的神奇之门。而随后作者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表现如果把招生自主权都给了学校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环顾中国,高考仍然是相对来说最公平、最平等的一种选拔方式了”,“高考还不能寿终正寝”。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高考仍然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的教学水平也更加接近,从原来的各省不同卷,到现在的全国卷ⅠⅡⅢ,也体现了这种教育的进步。虽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的政府总在努力改进,从当初的文理分科,到现在的新高考,六选三,这都是进步的表现。我有着充分的理由相信,高考这一制度将会长久的存活下去,并在不断地革新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我认为高考还没到“寿终正寝”的时候。


本科生基地班党支部 陈思慧:


陈思慧配图.jpg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单单看樊锦诗先生的履历介绍,我们便可以知晓为什么大家会亲切地称呼她为“敦煌的女儿”,因为她的一生可以说已经与敦煌、与莫高窟紧密的连在了一起。如同胡杨的根深植于沙漠之中,樊先生也在敦煌扎根,凭借那一份坚守着艺术净土的韧性在沙尘的侵袭后依旧英姿勃勃,目光明亮,始终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放弃对于莫高窟的研究。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也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而先生不仅做到了用一生的时间守护莫高窟,更将莫高窟的美告诉了世界。在先生的倡导下,敦煌研究院面向全球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30个洞窟高清数字图像和虚拟漫游节目,真正实现了全球共享。


也因着如此,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解开敦煌壁画的神秘面纱,领略那一份无与伦比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地球科学学院基地班党支部积极开展“学四史”活动,不断巩固正确的历史观,使之入脑入心,深植于骨血。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