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为助力同学们加强阅读引领,涵育阅读风尚,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3年11月17日,读书社于创四方园开展学“习”青年汇——Book思议第二期:共享“悦”读。本次读书会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廖孝英副教授、胡青华副教授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读书社副社长罗晨婷主持。
活动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青华老师及廖孝英老师为学“习”青年汇——Book思议第一期: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表现优异的个人进行颁奖。
学“习”之星
(王馨阳、徐舒婷)
徐舒婷同学通过“被命运摧残过,才懂得时间的慈悲”引出余华老师《活着》这部作品,她谈到余华老师作品的特点具有苦难意识和宿命现象,从而刻画出了福贵、二喜等悲催但又幸运的人,接着影射到现实中,举例名人案例、社会案例,更加清晰具体的带领大家体会“活着”,最后以“生逢其时,身肩重任”为结语。她认为,要把苦的生活品成甜的才算是本事,并从现实版的“活着”例子出发阐述生命原色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动容。
李丕垚同学为大家分享了充满情感、智慧、茅盾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他口中的哈姆雷特纤容忧郁、迟疑延宕,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引发观众对人类存在和内心挣扎的思考。
魏琳馨同学从三个方面来对《觉醒年代》进行解读。她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的陈独秀先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李大钊先生;“宁流额上汗,毋染手中血”的鲁迅先生。最后以“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结尾,鼓励大家品读经典书籍。
汤心妍同学对于《传习录》的独道见解,引发大家思考,例如她提出了解孔子的言行是否便可成为孔子?精读完儒家典籍是否就是圣人?接着她从四个方面分享,其中在知行合一中,她提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致良知中,她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其做对比,深刻思考二者的矛盾点。
雷少冰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其中她针对小说中观念误导和偏见伤害进行深层剖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最后以“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对小说的爱情与偏见矛盾冲突点进行总结。
陈育宏同学对史铁生先生的著作《我与地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着重与大家讨论了文章中“好运设计”这一篇章,她提到“缺陷必然存在,不完美才是常态”这一读书心得。最后,她谈到:“当我们学会真正的热爱生活,活在每一个当下之中,也许我们便拥有一个好运的人生。”
陈博约同学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周国平先生所著的《人生答案之书》,在书籍简介部分,他提到了四问,道路之问、身心之问、灵魂之问、教育之问,其中他对灵魂之问展开了具体的介绍,他谈到其重在让心静下来,在书中寻找滋润自己身心的东西。
林雨馨同学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读书的意义?引发大家思考,接着她从五个方面对《红色家书》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她谈到刘华写给阿叔的信“只要认清了前途,就是拼命也要去干”;赵云霄写给爱女的信“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俞秀松写给父亲的信“男要真正做人去了”,最后针对大学生如何学好红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发表了自己对主讲人分享的书籍的看法,王馨阳同学从“五感”入手,强调了味觉是最为持久、最能勾起回忆的感觉。并深刻讲述了酸甜苦辣咸给人生带来的变化,以及如何权衡好这五味。
胡青华老师指出,开卷有益,独立思考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她在“立志,勤学,责善,改过”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读书应该读全,读细;并且对于读书心得,胡青华老师强调,应摒弃人云亦云,不必惧怕与旁人不同的见解。
最后,由廖孝英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与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读书经历,并以此鼓励大家大家应当树立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身上一旦有静气,无论顺境逆境,都会找到最好的方式面对生活。
生活是场消耗,唯有读书是补给。有道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畅谈读书的收获,更感受到经典之深邃如大海,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彼岸。读书社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青年学生在书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也期待在下次分享活动中有更多热爱读书的同学参与进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