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学时数:36 学分:2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学生
执笔人:胡文丽 参加人:王竹绵、胡文丽
审核人:王竹绵
一、案例主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你有我
二、结合章节
第二章
通过讲授各个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培养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同时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回击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告别革命论”,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历史重任。
当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之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任人宰割,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国家的出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地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这种情况之下爆发。以天京事变为转折点,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农民群众的斗争宣告失败。地主阶级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但最后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运动,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富强,然而结局却是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宣告维新运动的失败。从这些失败的探索中,看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这也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历史基础。虽然 这些探索失败,但是中国各个阶级都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不惜生命的代价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为国家的出路苦苦探索。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告别革命论”讲授不是特别详细,还需要继续加强。另外课堂互动较少,学生们的参与度不高,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们搜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进一步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