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学党史 守初心 | 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二)

2021-10-26 19:50:51 西南交通大学

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提出重要倡议、宣布务实举措、体现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西南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125年来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交大人必将砥砺初心使命,矢志许党报国,为交通强国新征程,为世界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交大方案,贡献交大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  刘先峰教授:

让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作为一名从事交通行业的教育者,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旨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瞄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全方位深度参与,输送理念、人才、技术、课程、经验和机会,为国家路网通达深度建设、重大灾害防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客货流运输、信息和能源四网融合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科研投入,提高创新应用。在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强科研投入,深度聚焦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技术瓶颈,带领科研团队进行研究探讨,重点研究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联合多方资源,打通交通互联互通的“梗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目前在“一带一路”发展的过程中,交通面临很多方面的屏障,传统的国内交通施工技术,在遇到不同条件与环境时,会出现技术“短路”,因此,创新交通技术,是交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交通网。紧盯国家战略需求,突破智能核心技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智慧交通网,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启用北斗云实时监测预警平台,融合GIS、BIM技术,提高智慧交通建设水平,同时要紧盯国家战略需求,突破智能核心技术,深度挖掘各类实验平台,建设路网危险路段目标跟踪与感知、运行风险辨识与评估防控综合监控分析创新,实现交通的智能化。

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新疆交通发展。作为援疆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等内地双一流大学资源,建设新疆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建设交通方向,申请铁道工程专业,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在新疆交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在对口援疆的道路上把科教兴交、人才强交和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应用型人才。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倪少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国“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坚持创新引领,高铁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中欧班列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铁路运输,特别是高速铁路发展成绩的肯定和鼓励。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我们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进行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发与维护,自主研发了基于群体协同的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成为多年来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技术手段,为我国铁路在路网规模、列车种类及数量、编图难度等大幅度提升条件下,将全路一次编图作业时间由长达半年以上压缩到20天之内提供了支撑,大大地提高了铁路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力支撑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尽管近年来国铁集团在铁路信息化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政策变化较大,团队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但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主旨讲话精神为指引,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断深入研究创新突破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和技术,力争研发支撑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和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智能化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以技术创新突破为依托支撑铁路运输组织改革发展,为积极践行“交通强国” “铁路先行”国家战略而努力奋斗!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帅斌教授:

作为长期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的一名学者,通过深入学习讲话,感触颇多、体会深刻、收获满满。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体现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路径;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面向未来,紧紧把握住了现代交通发展的前沿方向。这一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在全球范围集聚智力和资源,为可持续交通的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和我们“交通人”未来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与新中国的发展相映成辉,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经过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之并行产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转变,我们在交通发展理念、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布局理论、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交通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面对未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交通运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航标和灯塔。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和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必然影响交通运输业的深刻变革,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引领,以安全、舒适、便捷、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指标为导向,交通运输在满足人民需求、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与世界相交、与时代想通的使命,学校要坚定地进行深入的改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开始,围绕学科层级、学科融合、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探索改革途径和方案;学科发展应更加注重挖掘纵深和交叉融合相结合、专业发展应该更加面向未来行业需求变化、科学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研究;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握未来条件下科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加快知识体系的更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适应时代变化的节奏。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副院长 孙湛博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进全球交通合作要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和胸怀担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博弈越激烈,我们越要在交通行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交大故事,为全球交通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经历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再到“好不好”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能。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和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共建国内首批智慧交通专业,布局培养智慧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完全符合全球交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推进全球交通合作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交通运输部编制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也提出要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交通运输污染综合防治,对此学校可组织相关学科、专业开展交叉研究,为绿色出行、交通领域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积极贡献交大智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地质工程系主任 赵晓彦教授:

坚持和谐人地关系,建设绿色高速铁路,卓越贡献一带一路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张金名片。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1950年开工建设,1952年通车)至即将开工建设的时速350公里以上的成渝中线高速铁路,70年的铁路发展使中国从轨道交通赤贫国家成为了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国家。为何会有如此人类交通史上的壮举?我们在2021年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可的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人有交通强国的勇气;“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人有交通世界的胸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中国人有绿色交通的担当。

也正是这样,我国的铁路建设逐步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铁路选线也逐步从地形选线到地质选线到减灾选线,并逐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所谓中国铁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铁路的建设,正是以坚持和谐人地关系为前提,努力建设绿色高速铁路。从根本树立保护环境才能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理念。即使艰险复杂山区的铁路建设,也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人类工程的建设,绝不以污染水土为代价换取工程施工的速度。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持学校交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我国铁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突破了一个个地质勘察、工程测量、环境保护难题,取得了诸多科技创新,在复杂山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也积极参与了中老铁路、中尼铁路、孟加拉铁路、俄罗斯高速铁路的勘察和设计研究工作。未来,该学院将充分发挥地质、测绘、环境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为更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铁路建设贡献交大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建设贡献学科智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龚正君教授:

交通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人均GDP的增长,交通运输周转量也在日益提升。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必然给我们带来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让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指标。实现绿色低碳运输和出行,离不开技术以及政策的双重加持。

在技术层面,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交通与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友好性是绿色交通的显著特点之一,如何能够更大程度的利用新能源,以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设备设施助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轻量化的交通装备实现高效节能的运转,以综合全面的体系路网构建最为畅通、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是需要技术层面不断突破的地方。

在政策和消费者端,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规范力度,一方面让更加环保驾驶习惯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由于部分驾驶员存在不良的驾驶习惯,因而在行车过程中大大增加了油耗和碳排放。这一方面属于我们技术监测和宣传劝导能够有力介入的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技术和宣传手段使得用车环节的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同时,绿色出行作为当下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每一份子的努力,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方能呈现出色成果。

作为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绿色交通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也必然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以更加宽宏的视野谋划发展,更科学的技术规划建设,更综合的素质提升思维。利用技术在土地利用和交通装备上的智能化、数字化、清洁化发展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让绿色交通在社会劲风潮涌,构建更加和谐、绿色、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杨晗教授: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事实上,我们国家也一直在践行上述理念。

当好现代化开路先锋,书写基础设施联通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我们坚持创新引领,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我们坚持交通天下,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体现了中国担当。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书写贸易投资畅通新篇章。中国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为特征的交通科技革命持续发力,推动了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书写了贸易投资畅通新篇章。

推动互联互通再升级,书写文明交融沟通新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坚持交通天下,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地球村”才会更加紧密相连。我们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各种交通项目等项目扎实推进,以及中欧班列的开行,为改善当地民众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书写文明交融沟通新篇章。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相强教授:

坚持创新引领,加强人才培养,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向全世界发出了行动倡议。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两点包括:一是从国内来看,建设可靠和可负担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减贫脱贫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交通先行,我国贫困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贫困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二是从国际来看,我国坚持以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据了解在我国签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交通互联互通合作,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为改善当地民众的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对此感受深刻。创新在可持续交通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正在与交通行业深入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交通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交通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学校,我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出击,凝聚全校的力量在包括但不限于轨道交通的大交通领域精准布局、找好突破口,做好引领交通业新技术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和科研特点,积极与交通运输领域融合,在先进材料物理、新能源技术、智能传感和检测技术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根基在于高质量的具有交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校参与举办了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基础学科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会更加注重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突出交通特色,为学校一流学科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同时,物理学科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增强文明交融沟通,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  俞森林教授:

以交通为载体助力全球制度规则“软联通” 外语人不能缺席

《周易·泰·彖传》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交通不仅是“经济脉络”,更是“文明的纽带”。两千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帆影,开启了中西交流的大幕,大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促成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当今,高度发达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使世界成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旨在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全球正式落地。我们新时代的交通,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硬联通”,还是“制度规则‘软联通’”、是“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交通先行”“创新引领”,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已经进入交通大国之列,正在向交通强国挺进。我们坚持“交通天下”,体现了中国担当。在中国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助力“全球制度规则‘软联通’”,如何以交通为载体,讲中国交通故事,向世界提供中国交通方案,我们交通大学外语人大有可为,我们交通大学外语人不可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参与,这是新时代赋予交大外语人的神圣使命。

公共管理学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戴宾教授

深化交通作用认识 强化交大时代担当

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对推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融通交往作用更为彰显。在支撑保障方面,一是对确立一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中大国地位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交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也是其政治、军事、外交事务的重要支撑保障;二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化等重大战略都离不开交通的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交通运输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对交通运输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先导引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交通对一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和人口布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先导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突出。在融沟通交往方面,交通密切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贸易投资、人文交流,以设施联通促进了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我校是以交通为特色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过去为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需要把交通学科的建设、交通技术的创新、交通人才的培养当作每一个师生员工的事业、当作学校的事业、当作国家的事业、当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更加努力奋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交大的现实作为,体现交大的时代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