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 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
今年三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作为高校教师党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和思政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党建引领,探索“三全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想认识上,厘清“三全育人”历史渊源与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渊源可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7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就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减弱而导致认识偏差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毛泽东还指出:“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要把思想问题抓起来,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要研究”。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政治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思想工作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这无疑是全员育人思想的萌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就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指出:“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暗含了育人的全方位性。在1981年在全国教育工作者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逐渐“发展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育人活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决定进一步映衬了全员性与全过程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管窥育人的全方位性。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三全育人”理念在此次会议上得到全面而生动地诠释。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理念正式确立形成。
从历史脉络来看,“三全育人”理念缘起是党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性要求。
教师党支部是做好 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层和基础,既是凝聚党员教师的组织生活核心,又是面向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核心。因此,具备“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其育人功能的发挥覆盖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涉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在广度与深度上具备较强拓展性和可塑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打通“三全育人”,打破群体界限、工作界限、时空界限,推进育人工作全要素联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好 工作的“堡垒作用”。
二、机制建设上,学习如何通过“三全育人”实现全面协同发展
近年来,支部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育人目标的全面协同、育人力量的全线参与、育人环节的全程贯通,推进三全育人机制建设。
1.突出目标管理,实现育人目标的全面协同,强化支部系统化建设
作为高校的教工党支部,育人体系化建设与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息息相关。教师支部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教师队伍,力争培养文化和传媒战线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以德育纪,讲政治、守规矩。党支部的德育工作重点在于加强政治建设,支部通过党校学习、“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以智育能,强本领、长才干。党支部结合实际需要组织引导党员学习掌握业务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接轨,衍生出了“党建+育师”“党建+育人”“党建+科研”“党建+社会服务”等概念。尤其是立足育人,使党建和育人相互促进,把党建阵地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之中,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科研中,切实做好党建和学术“双融合、双促进”。同时,创新党课形式,尝试研讨式、辩论式、沙龙式党课。推行“党建+社会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优势,带动师生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服务社会,融入到文化传承与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文产和传媒两系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开展基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党建文化传播的校企合作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三是以劳育勤,讲奉献、勇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要求党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将文化资源开发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党建工作充分结合。
2.突出制度保障,实现育人环节的全程贯通,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要“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有形有态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强则本固,只有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和落实,理顺党支部建设中涉及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等条块工作,推动支部之“制”转变为支部之“治”,才能确保实现教工党支部育人的最大效能。
3.突出专业功能,实现育人力量的全线参与,强化支部专业化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推进高校组织育人,加强党支部专业化建设,需要调动学校各条战线的力量,培养一支懂党务、精业务、善服务的育人团队,构建一个上下联动、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育人共同体。
教师队伍是组织育人的主力军。专任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大的群体,既要当精通专业的教师,站好讲台,又要涵养德行成为导师,润己泽人。在党支部建设中,要根据系部专业特点和一线教师特长,不断探索“党建+X”工作模式,在团队建设、教学科研、思政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把党的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牵引,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高校教学科研型教工党支部。
三、创新破局上,学习如何通过突出“三全育人”实现全要素发力。
为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要求,支部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提升质量。
1.着眼“人人”,强化全覆盖,突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
“三全育人”的理念突出了“人”字。因此,既要理论共学促思想,完善师生党支部理论共读、共研、共讲机制;还要阵地共建搭平台,尝试教师党支部与学校其他党支部探索阵地共建;又要人才共育添活力,打破任课教师与非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与非指导教师、本专业教师与非本专业教师的壁垒,推进教师资源交互、交叉、交融,形成教育合力。
2.着眼“处处”,强化全方位,突出校内和校外两个场域
高校是育人的主战场,但人才培养工作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还要向校外、向社会延伸,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社会功能把贯彻好党的任务,宣传好党的精神。一是用好红色教育基地,引导教师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做好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二是建好教育实践基地,引导教师党员知国情、晓社情、察民情。将支部活动与基层服务紧密结合。三是加强校外支部结对共建,从今校内校外在党员教育、主题活动、联动社会服务上互相学习、借鉴和共进。
3.着眼“时时”,强化全时空,突出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期间,从文化自信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党支部建设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推进党史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长效机制建设,并融入教学与科研。另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深挖与专业相关的时政元素、学科元素、思政元素,将专业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支部教育活动,涵养家国情怀,肩负使命担当,迎接二十大。
4.着眼“事事”,强化全过程,突出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
互联网时代,我们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呈现出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三全育人”体系中,育人工作已经从线下向线上延伸,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出现了新飞跃。一方面,我们要探索实行信息化管理,推动“智慧党建”,在支部管理中加大对教师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预判,做好支部党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强化互联网思维。教师要立足专业优势,不仅在教学中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手段,还要在网络党建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让主流价值观始终占据网络阵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