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学习知青情,坚守初心获真知

2021-01-31 21:29:56 合展

66666.jpg

戈卫,1947年生于西安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68年10月,到宝鸡县坪头公社码头大队“上山下乡”。1970年的全国知青回城热潮中,明确向公社表示放弃回城。1975年10月28日,他和另外11名下乡知识青年代表联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立志做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如今,他依旧孤独倔强地守望在码头村。

2021年1月28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党建组织员党银侠老师、何佳林教授的带领下,携林业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生态博士生党支部的康海斌、武海棠等同志来到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码头村慰问了“中国最后一位知青”戈卫。

22222.jpg

在码头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戈卫老人从当初自愿留在码头大队讲起,再到他担任码头大队党支部书记,1986年改革开放后,提拨担任坪头乡党委副书记,50多年来,他由当年的下乡知青变成地地道道的农民。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戈卫始终坚持奋斗在中国最基层,他不忘初心,情系百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决心不改,意志坚强,始终把自己当作农民,并立志要做一个有觉悟有文化的新农民,他用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实践证明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谈及为什么要扎根农村,戈卫似乎并不愿意让人更深入地探究他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只强调自己坚守下来最重要的一点:“主要还是因为有了感情,我接触了淳朴的农民之后,对他们有了感情,他们过的太苦了,我想为他们做点事情,就这样。”

戈卫也坦承,早年间组织部门曾经找他谈话,准备提议他担任宝鸡地区团委书记,但被他婉言谢绝。

3333.jpg

现在戈卫仍生活在山区,身处中国最基层却思考着国家大事。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他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不断加强学习为自己充电,将过去的笔记夲电脑束之高阁,如今他用手机替换了电脑,不出门便知晓国家大事,还利网络平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与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戈卫对于现在提倡的“大力发展原生态有机农业”,谈及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强调原生态的时候,恰恰忽略了生物安全。比如说,微生物、病毒。人们普遍认为所谓土鸡更有营养更利于健康,殊不知这些鸡满世界跑和环境没有隔离,如果鸡蛋受感染加热消毒不足,细菌就可能感染到人类。比较而言,集约化养鸡场都是与外界隔离,鸡舍都是消毒的,吃的饲料也都是特制的,不会有细菌,也不会有有害微生物。

00000.jpg

8888.jpg

宝鸡坪头镇码头村种植的大樱桃,是坚守农村50年的西安知青戈卫三十多年前本着“知识扶贫”的理念,从科研单位请来专家,在宝鸡市率先引进的欧洲甜樱桃,村里樱桃种植面积达1000亩左右。樱桃是上世纪80年代戈卫通过西农的教授引进来的。他现在很不满意村民们急功近利地早早就把不太成熟的樱桃摘下来拿去卖的做法。“樱桃红了以后还要膨大三分之一,甜度也能加深。”他不停地嘱咐村干部不要让农户早早摘樱桃,“得让人吃到真正成熟的好樱桃,这样价格才能上去。”村上的樱桃产业基本上按照戈卫老人的计划发展着,但规模与戈卫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他说:“现在的问题是推广栽种樱桃时,村民们很多家中只有老人或者妇女,他们根本不懂技术,也不愿意栽种,没有能形成产业”。

回忆着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戈卫说,“大多数知青都是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想在广阔天地里有一番作为,他们深入到中国的最基层,最了解中国。后来出现的很多优秀人物,从国家领导人到知名作家,很多人都曾有过下乡的经历。知青生活对我们的人生锻造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更是一段珍贵的人生记忆。”



责任编辑:程永琴 康海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1月28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党银侠老师的带领多名年轻党员共同慰问了戈卫老同志,并学习了知青精神。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