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 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五年来,“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理念在全国高校上下取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转化为广大师生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纪念全国 工作会议召开五年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看到思政教育仍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从高校学生自身特征来看,现在的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95后、00后,个性突出,抗挫折能力弱,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从高校育人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汇集地,不同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层出不穷,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高校渗透;另一方面,网络早已渗透进“Z世代”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容易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高校里容易产生亚文化现象。
做好新时期的 工作,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战略意义,坚持“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其涉及的育人的主客体、育人的时间轴、育人的空间域,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科学性,也为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提供了抓手。
坚持全员育人,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全员育人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思政课程仍以教师的单方灌输为主,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宣讲报告、沙龙讨论、张贴海报、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自发、有序地开展思政大课堂,承担“教师”的角色。基于同龄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兴趣和关注点的相似性,学生给学生上课,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触碰心灵,同频共振,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树立身边的典型,宣传榜样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感召力,以点带面进行价值引领,以案例促进学习,弘扬校风学风。向偶像“奔赴”的过程,也是学生给学生当引路人的一种方式。
坚持全过程育人,强调社会实践协同参与。全过程育人是桥梁,而多种教育资源是建成桥梁所需的钢材、水泥、沙、石等材料,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利用,修桥是为了到达彼岸,在实践工作中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注重宣传而无视质量、注重汇报而忽视反思等情况,一些学生存在与学分无关因而态度不端正、为了丰富简历或评奖而动机功利化等问题,使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要进一步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高校秉承社会责任理念,引导学生将所学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实践劳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坚持全方位育人,打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全方位育人是平台,而文化犹如阳光和空气,无处不在,润物于无声,高校除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独具特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社区,良好的校园文化支撑着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 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思维最为活跃、思想可塑性最强的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浸染,会让学校特有的精神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高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风校史精神,挖掘校训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物质载体,打造文化景观亭、纪念碑、石刻、宣传栏、宣传墙、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园的无言之师;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把握重要契机,利用重要活动和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重要历史节点,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仪式感浸润心灵;利用网络传播文化,线上线下协同贯通,深入了解学生在网上谈论什么、关注什么、沉迷什么,识别、研判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投放到网络空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三全育人”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相得益彰,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始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给高校提出的时代课题,高校要立足构建高质量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青年教师】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