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华院士畅谈治学之路与人生之道

2022-01-05 15:22:40 同济大学新闻网 同济大学

2021年12月30日,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系列活动、同济大学博思论坛“科学与未来”院士系列讲堂第三讲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此次讲堂由土木工程学院承办,邀请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作“走自己的路,悟人生的道”主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出席活动并致辞。


微信图片_20220105150930.jpg


       彭震伟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征程上,希望同济学子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矢志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品质,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同济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105151009.jpg


求学漫漫 寻找初心

讲座伊始,朱合华院士结合自己少年、大学、研究生三个阶段的成长经历分享了“求学之道”,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学习总能让自己与时俱进”。他回忆说,少年时期学习资料极为匮乏,虽然只能通过广播和新闻了解世界,却从未影响自己认识世界的兴趣和动力。1979年,朱合华进入重庆大学化学矿开采专业学习,开始了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求学生活,结合专业和兴趣,完成了“围岩不连续面非线性效应对巷道稳定性影响分析”的硕士论文。硕士阶段的学习让他感悟到:“专业的选择重要也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努力学好,掌握自己的学习之路”。1986年,朱合华进入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他的同济之路。他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他在博士阶段完成了“隧道掘进面时空效应研究——边界元法若干理论与工程应用”的学位论文,开启了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的融合之路。在求学的平凡之路中,找到了“数字化”的不平凡之光,引领了数十年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20105151106.jpg


治学有道 贵有恒心

治学之道始于方向。朱合华表示,“三结合”是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石,即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近期与远期研究的结合。“我们要注重学科交叉,但一定要以本学科为主”“既要关注眼前的问题,也要找准未来的着眼点”。基于这些理念,他深耕岩体地下工程、软土地下工程、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等方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12年获卞学鐄国际学术贡献奖,2015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2021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特等奖和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治学之道贵在坚持和开拓,多年的深耕和贡献,朱合华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国际开拓者之一”。如何实现开拓?他说:“一个个重大项目驱动我不断前进,坚持和经历成就了开拓”。


微信图片_20220105151202.jpg


“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什么是创新?”是治学之路必须解答的三个问题。以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的创建为例,朱合华进行了分享和解答。他提出,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从文献调研和工程实践中寻找问题,要从“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室内与现场试验、数据驱动与数字化技术”着手,综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对于创新,朱合华表示,创新源自于知识的积累和对传统问题的挑战,创新性理论方法则源自于工程实践,同时,创新性理论方法对工程实践的作用是无穷的,它源于工程、高于工程,并服务工程。他鼓励年轻一代要加强创新思维与理念培养,要有超越意识,扛起原始创新的大旗,争取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回望几十年来的科研之路,朱合华感叹道:“初心很重要,恒心更重要”。科研既要面向国家需求,应对社会发展挑战,又要瞄准国际前沿,把握发展趋势。他以一棵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学科没有边界”“要关注跨学科的多相、多场、多尺度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科研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根茎发达”。


共话未来 根深行远

“做人与做事哪个更重要?”“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针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困惑,朱合华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人比做事重要,要先做人再做事。“做事是1,做人是100,做人做得更好可以放大一百倍”“事做好了只能管住眼前,人做好了才能走得长远”。他表示,行事要“公”字当头,先集体、后个人;做人要顾全大局、礼让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就是智慧做事。

对于学业,朱合华以自身的求学经历勉励大家要持续学习,做好积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人生,他说:“不能害怕失败,人生路上成功与失败都是经验。”最后,他用朱熹的故事寄语青年人:做人做学问都有个由“晦”到“熹”的过程,扎根深才能行得远,只有扎实发达的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话音未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微信图片_20220105151446.jpg

        

       主旨演讲结束后,朱合华还与现场学生代表进行了互动,围绕文科和工科交叉、如何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他还向大家推荐了《工程艺术大师:卡尔·太沙基》这本书,勉励大家多读多思考,在专业领域内“精耕细作”。


微信图片_20220105151526.jpg






责任编辑:朱皓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同济大学博思论坛“科学与未来”院士系列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作主题报告。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