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俭教授:让学生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人生

2021-01-19 09:23:17

让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学习

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人生

文 | 孙明敏 陈胥

周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30余年,完成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

自1999年起,在历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中均有项目获奖,包括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1项,国际遗产保护奖2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21项,其中获一等奖5项。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主持10余项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并全程负责规划实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主持完成了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 “汶川大地震北川老县城地址遗址保护规划设计”。

为人民规划高品质的宜居空间,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文化遗产,是规划设计师永远的责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身体力行,用毕生的心血践行着职业理念。

在33年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完成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8项,培养了数千名建筑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为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竭尽所能。

保护文化遗产,留住烟火气

周俭与同济结缘40载。1980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87年同济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同济就读在职博士生,1999年聘为同济教授,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40年的学习、教学生涯,周俭将青春、热血洒在了同济校园,将责任与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大地。

1962年出生的周俭,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老城区有着别样的情结。而随着全国各地城市的更新,千城一面的风貌,鳞次栉比的新房,封闭式的小区,原先的市井气被取代。作为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专业人士,周俭深感焦虑。他认为,中国城市更新改造不能放弃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让一座城市保有特色,充满活力。

1998年起,周俭有幸师从阮仪三教授,结缘古镇的保护规划,开始了对上海周边同里、西塘、周庄等6个古镇保护规划的研究和实践。

1999年起,周俭开始全程参与同里古镇的保护规划。他遵循的设计理念是:所谓古镇,就是要真的古镇,保护古镇的真实性。为了子孙后代,必须尽心尽力把遗产保护下来,因为文化遗产不可复制、再生。同时,古镇要有活力,要让老百姓安居,就必须打造成复合型的新古镇,将传统文化和当地需求的新功能融合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改善游客和居民的生活体验,随着保护规划的实施,让古镇越来越宜居。为此,周俭团队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

保护规划后的同里古镇,很好地保持了古镇的原真性,新建筑的尺度与古镇原有风貌融为一体。当地老百姓安居在老宅、小巷深处,依旧保留了烟火气。

周俭认为,古镇保护,不等于因循守旧,引进现代的服务设施势在必行,将精品客栈、花间堂,植入古镇,不仅仅是为了给游客提供一流感受,更能带动居民开民宿,开餐厅。通过这种业态植入,原住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遗产保护给原住民带来了获得感。保护规划后的同里古镇,中外游客近悦远来,去年,同里古镇接待游客达五百余万。

20多年来,周俭用专业之所长致力于中国城乡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卓有成效。“同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云南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等项目均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大奖。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周俭组建团队持续参与了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文化传承、探索实践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模式。

个性化教学,做长板,不是“补短板”

33年的教师生涯,最令周俭欣慰的是为中国城乡规划保护输送了大批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对于教书育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育人理念便是“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在周俭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笔迹不同,画风不同,找到他的风格,按照他的风格引导,一对一辅导,因材施教。他认为,规划师、建筑师应该风格多样,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整个行业而言是多么不堪。因而,好教师首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和短板,进而做长板,而不是补短板。只有发挥学生的特长,他的自信心才会越来越强。“身为老师,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学生的风格,按照他的风格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周俭更愿意亲自动手,为学生多做示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教至今,周俭带出了两百余名硕士、博士生,培养了数千名建筑规划方面的佼佼者,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大多成为当地规划设计领域的骨干。

亲力亲为,地震遗址保护规划

汶川大地震后,作为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成员,周俭于2008年5月22日赶赴成都下属的四个城市,历时近两个月,组织200多人次,多次深入灾区实地踏勘,完成了100多处城乡临时安置点的选址和建设规划。他带领团队赴汶川、雅安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以“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安全性”为原则,主持完成了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 “汶川大地震北川老县城地址遗址保护规划设计”。2009年,他主持完成了“都江堰‘壹街区’规划设计”项目,2009年至2014年,历时5年主持完成了“都江堰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施工作,保护了都江堰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了灾后重获新生的文化遗产。

留校任教,一留就是一辈子。有幸成为同济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师,他深感肩负的责任。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他将所有的资源“倾囊而出”;有幸成为规划师,使命使然:为子孙后代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责无旁贷;为老百姓营造宜居生活环境,乐此不疲。

 

周俭:在实践中学习  在传承中发展

让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学习、在祖国大地上书写自己的人生,这是周俭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他教学生涯始终。

在人才培养上,他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俭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工作室”,组织研究生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村寨、四川都江堰和汶川乡镇、江南水乡古镇开展乡镇文化遗产调研和居民走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把理想信念贯穿专业教育。结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案例,他提出:坚持为人民群众规划高品质的宜居空间是规划师永远的职责,并以此作为核心思想贯穿课程,把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传统营城智慧作为课程的主脉络。让学生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项目。在主持雄安新区规划中,将本科生《毕业设计》 选题放在雄安新区,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切身体会和理解中国未来城乡发展的目标和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站位意识和专业目标意识。

原载于劳动报教育专栏

编辑:赵旭华 陈晓丹

来源: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结缘古镇的保护规划。周俭开始全程参与同里古镇的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后的同里古镇。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