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2021-12-31 14:03:50

         学  习  榜  样

最近的考古圈可谓十分热闹

前有#中山大学发现古墓#

后有#汉文帝霸陵被发现#

这些神秘面纱

被发现、被揭开的背后

离不开考古人

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

听说他们的工作就像开盲盒

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开到的是什么?

今天,跟随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队员唐云鹏

走近小说之外的真实考古世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的10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考古人笃定前行、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陕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这是一支由8名老师和12名学生组成的优秀考古科研团队。截至目前,团队以“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月氏[yuè zhī]与康居考古发现等填补多项研究空白,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使中国游牧文化考古理论和实践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

三十年大月氏追寻之路

丝路考古听见中国声音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百年现代考古筚路蓝缕。1991年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中,外国学者对中国境内月氏考古文化遗存的疑问,让西北大学考古团队坚定了“一定要在丝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树”的决心。中国作为“月氏”的原始故乡,寻找月氏的足迹,中国考古人义不容辞。

古新丝绸之路交汇,“中国视角”架起世界文化沟通桥梁。“月氏”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2007年东天山地区“东黑沟遗址群”发现,通过“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进行两相印证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这样的期望成为了现实。2013年,陕西省政府中亚考古研究专项经费立项,古新丝路交汇的前行浪潮之上,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数千年后再次踏上面向世界文明的探索之路。

代代相承接力奔赴,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需要每一代考古人投身其中。对于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来说,“西行”之路、考古工作,绝不是“诗与远方”。团队成员面对的是常年的野外工作、无法及时供应生活必需品的深山戈壁、甚至是由“男厕门板”改造而来的女生床铺……艰苦故事流传,奋斗之路接续,以唐云鹏为代表的青年力量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加入中亚考古工作,立志让中国考古被世界看见。

行路漫漫青春无畏

考古精神薪火相传

从书本到田野,对于唐云鹏,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未知且神秘的。当真正走出国门后,气候、语言等带来的艰险难以言喻。2016年,唐云鹏作为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一员跟随团队走进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一座小城——拜松,这里气候干旱、水源紧缺,而夏季又正是展开考古发掘的黄金时段,“每天沾满土,能一周洗一次澡已是高配”“汗水和浮土让衣服颜色难辨”成为了团队成员们的日常。

“每一次我都愿为之全力以赴”,唐云鹏说。在拜松的发现没有辜负考古队员们的艰苦奋斗,经过对时空范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考古队发现的拉巴特遗址很可能就是西迁中亚的大月氏!当历史的真相缓缓铺就在我们面前,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再次被印证,中亚考古队的队员们无不为之心潮澎湃,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意味着中国丝路文化将重新成为“世界语言”!

漫漫探寻初心不改,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针对“月氏”的考古成果,为丝路考古提供了中国方案。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所举办的“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更是收获了全球学术界及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中亚考古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云鹏等新一代“考古人”,正接过中国考古新征程的接力棒,奋力跑好“以中国考古讲述中国故事”的奋斗之路。

教师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护文化遗产,展现千年巨变,需要每一代考古人持之以恒的奉献和奋斗。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青春力量正闪耀。

素材来源:三秦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责任编辑:马院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陕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