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故事丨余光文为抗日舍亲报国(第一期)

2020-12-09 01:16:46 影视系

红色延安故事丨余光文为抗日舍亲报国(第一期)

导语: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的感人事迹,孕育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和民族复兴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浴火重生,在延安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奇,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胜利。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任时光荏苒,红色延安的故事永远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

1937年9月,余光文奉八路军总部命令在晋北灵丘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出生人死,多次负伤。他胆大心细,工作一丝不苟,自1937年11月起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徽奸部长达七年之久,他干的是“得罪人”的工作,曾经把政治部宣传部长潘自力警卫员的枪都收缴了。余光文认为保卫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铲除奸细、保护好人”。曾经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从敌占区到晋察冀,白区中共地下组织发来电报,说其中混有特务,这批青年全部被捕。余光文接手此案后,反复核查,查实仅一个人有问题,其余全部释放。对死刑案件,他-定亲自审理,反复找疑点,甚至推翻原判重审;经他释放的无辜者,后来不少担任要职。然而,就在抗战时期,余光文却背负着被日军“杀妻煮子”的血海深仇。

微信图片_20201209011328.jpg

1943年秋,日寇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为了更有力地歼灭敌人,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分成了三个支队,其中后勤部门、边区政府、人民银行、抗敌剧社和部队掉队人员为第三支队。军区锄奸部长余光文任第三支队队长,余光文的妻子张立任机要科长,并带着三岁女儿余泽军(小名叫小宝)和未满三个月的儿子眼随部队一起行动。三支队大部分为非战人员,只有一个警卫排,余光文同志带省他们穿捕隐蔽在敌军的重围之中。

微信图片_20201209011354.jpg

12月10日,第三支队在冀西阜平地区与日军迁回作战,天亮到达阜平柏崔双庙村,战士们已经一一天一 夜没有吃饭了。余光文看到战士们疲急不堪,决定做短暂休息,让同志们吃一顿饭。不料,炊事员刚烧开水,忽然听到一声枪响,侦察员气嘴吁吁地跑来报告:“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岗哨被敌人摸了。”余光文正要组织突围,就听到山上日军的翻译官喊话:“八路军,快投降吧,你们被包围了!”见此情景,余光文深知责任重大,如此多的机关干部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定要带领他们冲出包围圈。他果断地命令:“一班留下掩护,其他人跟我走。”此时机要科长张立,正在忙着给总部发报未归。余光文为了整个队伍,舍下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毅然带着警卫部队杀开一条血路,掩护机关干部等向村外冲去。两侧埋伏的日军,以密集的子弹向他们射击。子弹在头顶呼啸,余光文奋不顾身带领警卫战士抢占了一个制高点,以仅有的武器、弹药展开反击,一刻不停地组织大家冲出包围圈。200余名机关干部和晋察冀画报社的战士们获救了,而张立和其他战士却被日军包围了。

微信图片_20201209011418.jpg

“柏崖惨案”更加激起了余光文对日寇的国仇家恨。于是,他重整第三支队,日伏夜行,摸清周边日军的活动轨迹、驻扎情况,以声东击西、围城打援、半道伏击等各种手段,消灭日军,先后拔取多个据点,取得辉煌的战绩。余光文1944年9月被选派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被选举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执笔人:黄先禄
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链接:《红色延安的故事》丛书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编写的一套系列丛书。丛书一共分为“理想信念篇”“求真务实篇”“联系群众篇”“艰苦奋斗篇”和“清正廉洁篇”5个分册。本书精心选择编写了延安时期老辈革命家和老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方面的30个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民族危亡关头和人民解放事业中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阐释了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些故事是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张敏 王通 张少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