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报道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杨宁:学者之心传承岐黄道业

2023-10-23 15:23:23 山西日报 要佳

山西日报(2023年9月28日第10版).png

山西日报(2023年9月28日第10版).png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能走上中医药研究这条路,是父辈的期许,也是我自然而然的选择。”谈及为何走上中医药研究之路,“80后”杨宁眼神坚定而真挚,她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兼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特聘研究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杨宁回忆,小时候,她的世界就充满了草药和中医药书籍,她的祖父杨巨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祖父长大的杨宁,看到了祖父治愈患者的场景,亲历了患者的感慨和感恩,她不断感悟着中医药的神奇。

白天跟随祖父学习炮制技艺,晚上聆听祖父传授中医药知识,在中医药底蕴中成长的杨宁,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医药承载了祖先上千年的医学智慧,我要坚守这些传统,努力传授给后代。”杨宁满怀责任和担当,基于药食同源的理念,选择了攻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启了她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学术之旅。

“坚守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要不断结合现代科学去创新。”聊到中医药的创新,杨宁侃侃而谈,“我将中药材的传统炮制技术与大学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用食品生物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分析研究各种药材特别是药食同源药材的药理药性,以及每一种药材炮制前后发生的理化反应及药效的变化。”

20年的研究中,杨宁在药材的药理药性、药效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六种中药对猴头菌液体培养的影响》等论文10余篇,申报“用山楂籽提取液制备纳米金的方法”等5项专利。

这几年,杨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药用白僵蚕优化养殖与技术推广项目》这一研究中。白僵病本是蚕在感染白僵菌后扩散迅速的传染病,感染后的白僵蚕无法结茧,但自身却有药用价值,在抗惊厥、宣肺止咳、降气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然而,随着养蚕技术的提高,蚕农严格防控各类家蚕病虫害发生,自然感病获得的僵蚕数量日益减少,已不能满足药材市场对僵蚕的需求,尤其是优质白僵蚕产量较为有限。

杨宁看到了药用白僵蚕市场的困境,便带领团队开始了白僵菌的侵染实验,“蚕的僵化率低,那我们就改进菌种,不断优化和筛选侵染能力强的白僵菌,蚕的品种问题,那我们就跑遍全国的各大养蚕区,去挑选最合适的蚕种。”终于,经过3年的反复实验后,杨宁团队找到了综合效果最好的菌株作为侵染菌株,“当看到蚕体肥壮、质硬而脆、断面光滑的白僵蚕后,我们既喜悦又兴奋。”杨宁自豪地说,白僵蚕的项目获得了《一种具有侵染幼蚕功能的球孢白僵菌、菌剂及其应用和白僵蚕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杨宁推广的白僵蚕项目弥补了山西在该养殖领域的空白。

“不仅如此,我们还与运城的一家农业公司合作,带动当地蚕农转型。”杨宁介绍,如今,每公斤200元收购价的白僵蚕成为蚕农的“新宠”,纷纷选择加入白僵蚕的养殖中,不仅降低了蚕农养蚕的风险,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在养蚕的季节里,该公司还雇佣约100人工作,人均每天的收入也在100元以上。

“我很开心自己能不断推进僵蚕事业向好发展,蚕农有收入,中药材有保障,一切都没有远离我热爱的中医药行业。”在白僵蚕研究领域发光发热的杨宁,依然保持着对中医药的热爱,并将这份热爱继续传承下去。

一直以来,杨宁努力做好中医药的传播者,以培养传承者为己任。2019年,在杨宁的主持和负责下,开启了山西中医药博物馆研学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中医药传统技艺,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珍惜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中华瑰宝。

“岐黄道业,源远流长。今天,我是中医药的传承人,今后,我更是中医药的推广者,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医药之美,让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杨宁在采访中呼吁更多年轻一代的学者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齐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80后”杨宁眼神坚定而真挚,她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兼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特聘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