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海外名家讲座系列第101讲:在移民社区做田野调查:以美国亚裔社会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23 10:22:36

虽然地域相同,不同的族裔聚居区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因移民背景及族裔特性的不同而相异。周敏教授通过讲述她将近40年在美国移民社区做田野调查的经历,回顾与反思族裔聚居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实证发现和理论提升。在讲座中,她基于质性研究的视角,重点描述了美国华裔移民社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讨了在田野调查中如何应对研究者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身份的挑战,如何在实证研究中拓展视野,发现问题,提高经验研究和理论建构的质量。

2024年4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周敏教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在移民社区做田野调查:以美国亚裔社会为例”的讲座,与大家分享了当代华裔社区的基本现状以及在移民社区开展田野调查的经历和经验。

1.jpg

Part.01

华裔社区的基本现状

01

历史回顾

讲座之始,周敏教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华人移民的历史,介绍了华人族群最早从出洋“淘金”到移民美国的过程。由“不把华工当人”的排华政策扩展到排亚政策,美国逐渐聚焦移民问题,并在1924年通过了《移民法》,严格限制进入美国的移民数量。1965年,考虑到经济层面和道义层面的因素,美国进行了移民法改革,让处在两级的高端劳动力(如技术移民)和低技能劳工优先进入。

02

人口特征

周敏教授指出,当代移民人口的组成是非常“多元”的。超过一百万移民的国家就有六个:中国人(540万)、印度人(440万)、菲律宾人(400万)、越南人(210万)、韩国人(190万)和日本人(150万),还有一部分国家的移民在20万-7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在540多万华裔人口中,性别比例较为平衡,其中有40万无证移民,约占8%。这些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都比较强大,51%获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达8.5万美元。华人移民主要聚居在郊区,只有少部分移民居住在唐人街。

微信图片_20240423101957.jpg

03

社区发展

由于政治和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移民族裔的发展各不相同,不同族裔间能够获得的资源差异很大。华裔社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逐渐稳定,这改变了二战前唐人街主要以男性劳工为主的“单身汉”社会。族裔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社区组织的巩固和新社区组织的建立,族裔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催生整合了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

04

社会融入

移民的传统社会流动模式是从底层“打工人”做起,还有一部分人尝试创业。有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移民则有望通过教育取得职业认证,进入主流经济的高薪专业行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美国华人同样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当老板,为自己打工;把子女送进名校接受高等教育。周敏教授强调“文化与结构因素的互动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国际移民筛选(immigrant selectivity)”的概念。通过“超高筛选”的国际移民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包括起点的优势、群体文化的优势、族裔社区资源的优势和社会对族裔印象的无形优势,这些优势的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微信图片_20240423102000.jpg


Part.02

移民社区的田野调查

周敏教授还分享了她在移民社区的田野调查经历和相关成果。她主要基于“族裔成员如何在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族裔身份的前提下完成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问题,聚焦移民社区的族裔经济发展方面,并对唐人街展开社会学研究。周教授充分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解释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微信图片_20240423102003.jpg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做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周敏老师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并补充介绍了局外人进入田野调查的限制和优势以及进行深度访谈所必需的谈话技巧,结合自己跨学科研究的经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同学们跟随周敏教授的脚步,回顾国际移民的历史和华裔社区的发展,领略实地考察的魅力,深入挖掘田野调查的内涵。

微信图片_20240423102009.jpg

微信图片_20240423102012.jpg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海外名家讲座系列第101讲:在移民社区做田野调查:以美国亚裔社会为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