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当代著名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臧棣教授应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意识的戏剧:现代诗的想象力起源》的线上讲座,该讲座由顾悦教授主持。
讲座主题看似宏大,实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即诗歌的感受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代诗歌的重新审视和重塑。臧棣教授从现代诗的起源出发,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诗歌概念的转变。
他首先提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他以情感自然流露的诗歌风格闻名,其风格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相似之处。然而,到了20世纪以后,捷克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受到妻子现代派画风和罗丹硬朗雕塑风格的影响,将创作风格从柔美微妙的情感派转向现代世界处境的客观派。英美国家的诗人也普遍经历了这种转变。这种转变重新定义了诗歌,使其逐渐强调与客观世界的深刻关系,以表达人类的生存现实。否则,诗歌会与社会脱节,失去其力量。这正是现代诗的想象力的起源,即开始认为诗是意识的表达。
T.S.艾略特(T. S. Eliot)曾说过,诗歌是生命意识的表达方式。然而,现代诗普遍被认为缺乏诗意,这种观点可能忽视了诗歌概念的转变。诗歌的感受力从单纯的情感输出转变为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强调。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意识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要素,情感则基于意识产生。情感不再是生命的核心,而是生命意识才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也是从他是否还有意识这个问题出发的。
在这样的视角下,单纯地抒发情感一方面会使人感到无助,尤其是在现代这样一个冷酷和荒谬的世界。还有另一种解读是,这种脆弱的情感表达是一种自我逃避,使诗意的表达失去了对世界辩护的能力。
然后臧棣教授谈到了学界针对“诗歌是理性的还是意识的”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分歧。奥登(Wystan Hugh Auden)认为经验要理性,理智的人才能体验生活。庞德(Ezra Pound)则提出了漩涡主义,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意识,让微妙意识的流动充分活跃起来,搅动起来,进入意识的漩涡中。
当说到“想象”这个概念时,臧棣教授引用了康德的观点,除了感觉和意识之外,想象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更敏锐的方式。人的创造力和认知强大之处在于其拥有想象世界的能力。在康德之后,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感受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
而思想上的转变,即诗歌观念的变化会带来诗歌语言和风格的变化,现代诗的情感变得不那么激烈,文字更加冷静客观,转向了反讽的语态。在文体上,现代诗更加重视场景和戏剧性的表达。诗歌的核心表达不再是诗意和情感,甚至逐渐边缘化
在对理论脉络进行了勾勒之后,臧棣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品读了几首诗歌,从“意识的戏剧”角度解读诗歌。例如,他提到了朦胧派代表人物顾城的诗作《远和近》,虽然这首诗的叙事方式和铺陈看似相当简单,但作者对画面远近的处理以及对人物角色化的方式,赋予了文字以意识的审视。
在讲座的最后,臧棣教授总结道,在诗歌观念和类型转变之后,他希望大家在阅读现代诗歌时,从场景设置和人与事物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诗歌。然后,臧棣教授就“庞德的‘漩涡主义’以及诗歌与声音关系”,与同学们和顾悦教授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的讨论。
这场英华人文讲座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对现代诗歌的新的认识和思考,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诗歌想象力起源的探索和研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