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 上外英语学院承办第53期本科生SISU学术角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13 14:53:03

SISU学术角活动为上外教务处“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人文化教学改革,夯实“人文实验班”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形成协同效应,多课堂联动,英语学院“人文实验班”承办第五十三期SISU学术角活动,于3月17日英语学院社团活动室举行。

本期学术角论坛的主题是“文学中的社群与个体(The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由来自2021级人文实验班的陈心远、应晓帆、杨涵文三位同学担任主讲人,他们分别从理想城邦、神性、个人成长等方面出发,探讨了文学中社群与个体的相互影响。龙超老师担任主持人以及点评嘉宾。

首先,陈心远同学展示了她的论文“What is an Ideal Polis:Passion and Deities in Euripides’s Hippolytus and Racine’s Phaedra(何谓理想城邦:《希波吕托斯》与《费德尔》中的爱欲和神祇)”。她系统比较了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和拉辛的《费德尔》两部悲剧中passion和deities的差异,认为理想的城邦应构建在人类和神明的互惠交流的基础上,而当代雅典既为这类城邦的典范;同时,理想的城邦应该是在摒弃passion和deities两者后方能达到的状态。

接下来,应晓帆同学分享了题为“Why do We Always Have Peer Spiritual Advisors in Bildungsromans—Taking Jane Eyre and North and South as Examples(为什么成长小说中会有“同龄良师”—以《简·爱》与《南方与北方》为例)”的论文。在展示过程中,应同学提出了《简爱》和《南方与北方》两部小说中“spiritual advisor”这一角色的共同性,结合对德文单词“Bildungsroman”剖析,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spiritual advisor”与人文关怀理论的关系,总结了其中的作用与意义。

最后,杨涵文同学分享论文“Stuck in Girlhood: Sylvia Plath’s Female Adolescence in The Bell Jar(困于少女时代:从《钟形罩》看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女性青春)”。杨同学认为,这部作品并没有遵循成长性小说的叙事传统,她以书中的“Girlhood”和“Womanhood”为例深入剖析,总结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并从这一对立中探求“individuality”的意义,呼应了本次学术角论坛的主题。

在点评中,龙老师对三位同学独到的见解和探究能力予以肯定,并结合论文标题、主题、结构、视角等话题对同学们的论文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活动的末尾,在座同学们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及龙老师的点评报以热烈掌声。本次学术角活动为英语学院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分享文学研读与思考的平台,同时也是学院人文化改革的再一次积极探索,借此发挥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完善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SISU学术角活动为上外教务处“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人文化教学改革,夯实“人文实验班”研究型拔尖人才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