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丨第18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01-05 15:13:47
2022年11月19-20日,第18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澳大利亚分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总共设有11场主旨发言和3个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安徽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聊城大学、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迪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的百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11月19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致辞。查校长指出,本次大会恰逢中澳两国建交五十周年,两国同处亚太地区,学术交流源远流长。澳大利亚研究涉及区域国别研究、外语学科人文视角研究、中国话语研究、中澳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议题。查校长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希望本次大会可以积极拓展中澳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澳两国学者友好学术交流。

查明建教授

之后,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FASIC)主席Kevin Hobgood-Brown先生致辞。他指出,中澳迎来建交五十周年,在此关键时间节点,需要回顾历程,展望未来。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对于增强两国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指出,中国澳大利亚研究有助于澳大利亚对自身文化进行多角度探索。

Kevin Hobgood-Brown先生

接下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致辞。她指出,澳大利亚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如今已有四十余年发展历史;同时,已有四十余家高校开设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为澳大利亚研究提供有力学术支撑。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作为著名英语学科基地,拥有五大研究领域,完备教学科研体系,为本学院澳大利亚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王欣教授

最后,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澳大利亚分会会长陈弘教授致辞。他指出,随着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阿尔巴内塞总理友好会见,中澳关系迎来了峰回路转的新局面。中澳两国学者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克服困难,不懈努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在学术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陈弘教授

墨尔本大学前亚洲学院院长、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纪宝坤(Pookong Kee)也应邀致辞。

Pookong Kee教授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光林教授主持。

王光林教授


主旨报告(一)

       在首场主旨报告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经济学家Jane Golley做了题为“For Better or Worse,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Australia-China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Trade”的主旨发言。在当今全球政治环境之下,中澳两国间的政治关系极大程度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往来,中澳两国之间也是如此。Golley教授针对中澳两国近年来双边关系的局面进行了分析,在双边关系合作与冲突并举的背景下,她的发言为未来中澳政治-贸易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于镭研究员做了题为“The System-unit Dynamics in China-Australia Strategic Partnership”的主旨报告。于镭研究员认为,在当前形式下,中澳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正面临着经济交流持续发展但政治安全猜忌频发的矛盾局面。中澳矛盾战略模式无论是在系统还是在单元层面都将产生促进与制约因素,他认为中澳两国的矛盾战略伙伴关系短期内还将持续下去。

      著名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 (Colin Mackerras) 教授做了题为“Half a Century of China-Australia Relations”的主旨报告。Mackerras教授回顾了自1972年中澳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他指出,通过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澳两国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自2017年开始,由于澳大利亚政府一边倒向美国,中澳两国关系遇冷。为建立良好的多边外交关系,澳方应反思并改变与美深度捆绑的战略。

       安徽大学詹春娟教授的主旨报告以“彼得·凯里新世纪小说的空间性思考”为题。詹春娟教授主要分析了彼得•凯里新世纪小说的重要性和主要表征、对其中的空间性问题展开思考的意义以及研究凯里作品中空间性问题的前景。彼得•凯里新世纪小说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本土身份与国际化身份的“文化两栖”,主要表征包括地方性与世界性、游戏与严肃、自我和他者的杂糅。凯里的新世纪小说体现的是“跨国性空间”与“超空间”的结合。


Jane Golley教授

于镭研究员

Colin Mackerras教授

詹春娟教授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澳大利亚分会会长陈弘教授、四川大学沈予加副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松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张荣升教授分别主持了以上主旨发言并进行了精彩点评。


陈弘教授

沈予加副研究员

王松教授

张荣升教授


分论坛

       11月19日下午共有三个分论坛,主题涵盖澳大利亚文学与文化、中澳关系及澳大利亚语言与教育。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就包括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澳大利亚西南太平洋遏制战略、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等在内的丰富研究话题展开交流。

       分论坛分别由武汉大学黄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侯敏跃教授、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晓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林慧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杨永春副教授、四川大学沈予加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张琳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程颖洁老师等分别做出点评。老师们认为本次论坛话题丰富多元,相信在场的各位听众一定能满载而归。此次论坛也让人深觉后生可畏,相信澳大利亚研究会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主旨报告(二)

       11月20日上午,来自昆士兰大学的Anna Johnston教授做了题为“Remapping and Remembering Colonialism in History, Art, and Literature”的主旨报告。Johnston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一批回溯残酷殖民历史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例如伫立在现已易名的大屠杀遗址的雕塑、描绘大屠杀历史的绘画及诗歌,阐明艺术家如何通过这些作品表现殖民历史的破坏性影响。同时,Johnston教授指出,这些作品也号召更多澳大利亚群众、学者和学生参与政府呼吁的“Truth-telling Imperatives”。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以“澳大利亚文学中的跨界写作和跨学科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首先,彭教授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学科的发展现状,强调了外语学科学者在澳大利亚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次,他梳理了澳大利亚文学“跨界”、“跨国”书写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指出了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文学拥抱亚洲、走向世界的创作趋势。最后,彭教授探讨了澳大利亚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例如90年代以来拥抱跨学科理论、新世纪以来回归文本细读等研究方向。

       著名华裔澳大利亚画家周小平先生在“再谈跨文化实践中的体会”报告中,结合他本人与原住民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实践,分享了他本人有关跨文化交流的个人经历和合作体验。他指出,所谓跨文化,其谈论的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实践,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成功的。周小平先生结合自己艺术技巧之形成与成熟的过程以及两次参与团队合作的创作经历,强调了跨文化过程中沟通交流的作用,也探讨了跨文化合作中的一些禁忌问题。

     迪肯大学David Walker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Working Together: Australia China Collaborations”。在发言中,Walker教授分享了自己曾参与其中的三段中澳人民合作交流经历。在与李尧教授及其妻子Karen Walker合著的Happy Together: Bridging the Australia China Divide中,作者们通过记录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和历史事件,突出了从18世纪后期延续至今的中澳历史联系和中澳人民共同面对的世界性议题。通过回忆北大学生的澳大利亚戏剧表演、探讨画家周小平先生将中国绘画技巧与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相融合的创作实践,Walker教授赞赏了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中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由于所在地时差问题,Walker教授的发言以录播形式展开。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梁中贤教授就“Study on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in Works of Miles Franklin Award”进行主旨发言,分析了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项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获奖作品所折射出的三种澳大利亚国民心理。创伤情结反映了澳大利亚人民生活在流放历史阴影下的心路历程与创伤体验。白澳情结来源于移植到澳洲的英国文化优越感,包含着善与恶的矛盾情绪。丛林英雄情结则折射出澳大利亚建立独立主权国家、重塑民族身份的愿景。总的来说,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凝结了这一民族独特的心理与性格倾向,而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则在建设民族文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周小进副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苏锑平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分别主持了上述主旨发言并进行精彩点评。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腊宝教授在David Walker教授的录屏发言之后,对其进行了远程特别回应。

主旨报告(三)

11月2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又文教授以“Australia’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ystem”为题,指出澳大利亚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曾五次被选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执行委员会成员,并积极参与各项相关工作。但在多边合作中,澳方认为多边合作组织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联合国系统往往过于冗杂,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反应不够迅速。因此在面对联合国时,澳大利亚旨在加强国际机构实力、推动问责制和提高有效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秀军教授以“百年变局下的中澳关系:动因与走势”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强调中澳同为亚太地区重要国家,没有历史积怨和根本利益冲突。他提出由于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问题加剧,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中澳关系国际战略环境愈发复杂,因此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待获得更为深入的研究。

大会闭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光林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对所有校内外与会专家学者及筹办会议的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随后,作为2022年第18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方,王光林教授提出要多参与沟通国际事务、要反思如何跨界,希望全球之间共同合作、共同应对问题,共同为人类发展作贡献,并提出希望协会在会长领导下多组织一些活动,多一些青年学者参与。

       最后,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澳大利亚分会秘书长李建军老师提出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前景可观,从2013年开始的澳大利亚研究翻译比赛影响远超设想,今年共收到500多份作品。李建军老师还预告了第19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地点(安徽大学),希望届时可以与众多学者展开线下研讨,并共同期待未来在澳大利亚本土展开研讨会。

李建军老师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2年11月19-20日,第18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顺利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