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海外名家系列讲座 第86讲

发布时间:2022-12-01 09:21:40

2022年10月28日,上外英语学院有幸邀请到耶鲁大学露丝·伯纳德·叶泽尔(Ruth Bernard Yeazell)教授为我们带来以“The Modern Times of To the Lighthouse”为主题的讲座,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的时代,并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将本书视为现代主义小说意味着什么?本次讲座由我院程心老师主持,共有三百名校内外师生参与其中,收获热烈反响。







首先,叶泽尔教授通过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将《到灯塔去》与《荷马史诗》相类比,引发大家对于这本小说现代意义的思考。叶泽尔教授指出,到灯塔去的旅程对应着《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返乡之路。而抵达灯塔在现代意义上则等同于奥德修斯回到伊萨卡。“当拉姆齐先生得意地称赞詹姆斯像一位天生的水手一样掌舵时,我们可能会想起忒勒马科斯在屠杀追求者时是如何与他的父亲奥德修斯并肩作战的。”书中对于海上之旅的描述揭示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呼应了作为暗线的战争主题。

随后,叶泽尔教授围绕小说的结构、背景、主题,结合具体选段进行了解读。






关于结构

叶泽尔教授讲到,尽管书名叫做《到灯塔去》,伍尔夫使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日常的事情,去灯塔的旅程在叙事中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小。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传统的标准,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应该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然而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将这个大家庭十几年间的变故浓缩成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打破时间的构造,来对抗岁月的流逝,是对小说艺术的体现。伍尔夫在《论现代小说》中写道:“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公认重大的事情中比通常以为渺小的事情中含有更为丰富充实的生活。”小说中那些关于日常的细节,比如詹姆斯(James)把剪下的冰箱图片给拉姆齐夫人看等,正是伍尔夫所说的“what is commonly thought small”,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背景

叶泽尔教授也介绍了伍尔夫的成长环境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伍尔夫的母亲在她13岁时去世,9年后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这对伍尔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在伍尔夫的姐姐凡妮莎(Vanessa)看来,书的第一部分所描写的拉姆齐夫人就好像是母亲的影子,完美符合父权制社会纯洁的“家中天使”形象,这也是伍尔夫想要“杀死”的对象。叶泽尔教授指出:“小说第一部分的妻子和母亲,都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而伍尔夫试图永远地把这个世界抛在脑后。”







关于主题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叶泽尔教授用图表向我们展示了角色的意识分布,说明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父权,而是妇女和儿童。除了拉姆齐夫人以外,本书还塑造了另一位女性角色——画家莉丽(Lily)。在讲座后半部分,叶泽尔教授对莉丽以及她与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详细的介绍。莉丽画布上的“紫色三角形”象征拉姆齐夫人,叶泽尔教授认为这是“莉丽的记忆中一种抽象的形式和独特的亲属关系”,也代表着夫人的“楔形的黑暗内核”。伍尔夫在小说中将两位女性连接起来,分别代表“家中天使”和“独立的自由女性”,这本身也超越了时间。总的来说,《到灯塔去》的主题纷繁复杂,有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有对父权制的抨击嘲讽,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探索和思考。


即使是线上讲座,大家的热情也丝毫不减,在问答环节积极参与互动。有同学进一步讨论书中时间跨度的问题,也有同学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书中“门”的意象等,叶泽尔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清晰的解答。

讲座最后,叶泽尔教授鼓励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并且享受这段旅程。教授还表示,同学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学术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程心老师也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希望大家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到达灯塔,去感受那种保护和指引着我们的、温暖坚定的力量。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2年10月28日,上外英语学院有幸邀请到耶鲁大学露丝·伯纳德·叶泽尔为我们带来讲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