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 | 鉴中外文化,品思想韵味(四)

发布时间:2021-12-09 09:55:53

书海浩瀚,学无止境。一如既往地欢迎老师们随时分享在读的好书,让我们一起坚持“读好书、好读书”,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1989年,海子弃世时身边的书里有一本《瓦尔登湖》;2017年,清华大学校长为每一位即将踏入清华校门的新生准备了一本《瓦尔登湖》……跨越了世纪的历史长河,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视为灵魂的慰藉、未来的指引。深陷喧嚣都市,久违静谧田园,更使得这本书日益为整个世界所怀念和向往。《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人衷肠。这,便是哲学的魅力,梭罗的哲学饱含社会良心和无限悲悯的学问,它的光辉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跟随王光林老师的引荐,一同徜徉《瓦尔登湖》。

王光林

上外英语学院教授

更多荐书者信息访问:

http://www.ses.shisu.edu.cn/a1/8b/c10882a106891/page.htm

为什么要读《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 著

王光林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6

200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瓦尔登湖》150周年纪念版,邀请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撰写序言。序中,厄普代克将梭罗称作“万世景仰的圣人,…. 150年后,《瓦尔登湖》已经成为回归自然、保护生态、反对商业、消极抵抗观念的一个图腾,梭罗不仅是一位生动的抗议者,而且还是一位完美的怪人和圣徒般的隐士,进而使得这本书几乎跟《圣经》一样受人敬畏,供人观瞻”(Updike, ix.)。在1991年的一项调查中,美国学者提名确认《瓦尔登湖》为“19世纪文学课中必授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Ray, 1)。与大多数其他经典作品(包括排列其后的《红字》和《白鲸》)不同的是,梭罗此书不仅受到课内学生的喜欢,还赢得了课外读者的广泛青睐。民权活动家和环保主义者等都喜欢阅读《瓦尔登湖》,希望从中寻求良策,获得灵感。

《瓦尔登湖》的意义就在于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对语言哲学的把控,他的瑰丽的想象和对自然的探索尤其吸引着生态批评主义者,使其成为生态文学的先驱。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就是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一方是梭罗,另一方就是读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瓦尔登湖》叙事比较庞杂,这对读者是个挑战,但是作者提供给读者的不是娱乐故事,而是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书中的很多格言警句需要读者牢记在心,深入体会,产生共鸣。

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的独立性。梭罗在湖区找到了一小块属于自己独享的小天地,书中呈现的星形布局让湖景产生了几何似的优雅。作者将湖的同心环与人的瞳孔、眼眶、睫毛和眉毛等相互比较,而书中一再重复的“简单、简单、简单”则与他家门前的对称式小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瓦尔登湖》散发出的纯洁的气息。25到30英尺深的湖底清澈透明,广阔的湖面可以直接从天空捕捉雨雪,进入湖中的既没有沉积物,也没有受到污染的溪流。湖水的纯净和梭罗追求的道德和伦理纯净融为一体。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瓦尔登湖》散发出的作者的敏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瓦尔登湖的湖面感受着大自然的触动,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时而颤动,时而闪烁。丝丝雨滴和各种小鱼的啃咬跳跃产生了一个个波纹,其圆圈越来越大,向外移动,直到涟漪覆盖了整个湖面。一到冬天,湖就会展现出其特别的敏感性,这点让梭罗颇感惊讶。他看到寒冷、厚实、坚硬的冰块会对气压和温度的最细微变化做出声学反应,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梭罗的细心和观察力。在书中,读者可以体会到独处的好处。每个人都需要适量的安静时间,需要足够的孤寂来了解作为个体的自己,又不至于感到孤独。尽管他的隐居形象很受欢迎,但实际上,瓦尔登湖并不遥远,离康科德中心只有一英里半(步行不到20分钟),他几乎每天都进城。梭罗并没有那么孤独,他在湖畔的树林边缘找到了正确的平衡。每天早上,他独自一人,看着太阳从水面升起,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在心中跳动。每天下午,他都可以自由地沿着铁轨步行到镇上,这样他就可以体验到家庭的情感温暖。梭罗不是隐士,更非怪人。在书中,读者可以深刻领会梭罗的写作艺术。他比以往任何人都更有效地传递了他的独特哲学:人在自然中获得重生。正如美国作家欧茨所说,“他英语娴熟—没有美国人写过比这更优美、更有活力、更加柔顺的散文了—作为一名风格独特的文体大师,梭罗通过他的语言来感知现实,改变现实,取得了不俗的成就。(Oates, xi)” 梭罗将自然景观、自然有机体、孤处和散文诗融为一体,将一个普通的小湖转化成了他的个人哲学。他走进树林,通过思考、阅读、写作和在大自然中简单地生活,创造了一种颇受众人关注的生活哲学。

梭罗的《瓦尔登湖》可以说有一个中心意识,那就是他所触及的一切都事关一个基本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最好的生活方式?《瓦尔登湖》代表了他的一种理念,一种尝试。通过在瓦尔登湖生活的26个月,他向读者展示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一个中等大小的湖,一条穿过树林的小路,还有亲朋好友、美丽的家乡、蔚蓝的天空,繁星密布的夜晚以及和人类共享领地的动植物等等。季节的变化让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断地更新自己。阅读《瓦尔登湖》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放弃急躁的心态,要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某些段落,希望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一次次新的相遇,在问题中学会快乐和成长。

由于《瓦尔登湖》,梭罗被称为最早的环保主义者之一。他是怎么得到这个称号的?好吧,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诠释了自然。对梭罗来说,自然就是面人类灵魂的镜子。梭罗想要的是狂野的自然,是未经人手触及的自然,正如他作为观察者亲身体验的那样。当然,这种未经人手接触的事情也许永远做不到,但是一个人至少可以有梦想,追求他想要的东西。梭罗通过各种镜头表现了这种对自然的狂野想象——首先,他以博物学家的眼光观察物种之间的差异,记录着栖息地因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演变。其次,他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捕捉人类改变景观的方式,包括他自己在农业上的尝试。最后,梭罗所描述的自然距离镇中心只有一英里左右,并非遥远的荒野,这说明梭罗就是想提醒我们,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如何读《瓦尔登湖》?

戴维•亨利•梭罗

1. 阅读的难点

 尽管《瓦尔登湖》广受好评,但初读此书的读者还是会感到有一定读的难度。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作品的文体比较古雅。作者使用了手术般精确的语言、扩展的寓言式隐喻、冗长而复杂的段落和句子,以及生动、详细和富有洞察力的描述。梭罗不惜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典故、低调陈述、夸张、拟人化、反讽、讽刺、转喻、比喻和矛盾修饰等各种修辞手法,也会在句子进展到一半时从科学观突然转向先验观。其次,它的逻辑基于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大多数人所说的常识完全相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逻辑恰恰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相信的。梭罗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瓦尔登湖》中充满了讽刺、悖论和双关语。他喜欢挑逗、挑战甚至愚弄他的读者。第三,很多时候,任何文字都不足以表达梭罗对真理的非言语洞察力。梭罗必须用非文字的语言来表达这些观念,读者必须深入阅读方可理解。(Kifer) 所有这些自然也给理解和翻译带来了一些难度。

梭罗本人就阅读他的作品发出过警告:读好一本书就是要以真正的精神去阅读真正的书籍,这是一项崇高的工作,而且要学会尊重作者。它就像运动员经历的训练那样,一心一意,目标明确,同时也要像作者潜心写作时的态度一样,书写的认真谨慎,读者读起来自然也要认真谨慎。如果这本书读起来让读者感到厌烦,那么读者也要学会反躬自问:错误是在梭罗身上还是在读者自己身上?如何训练才能读好这本书?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日记基础上写成的,虽然前后改了7遍,但是碎片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读到某些篇章或段落感到困难,不妨尝试一下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所说的“疑问式阅读”(interrogative reading),换句话说,就像梭罗一样,他是一边在森林中逗留,一边在写作,你也可以一边读,一边问,仔细推敲,深入思考,发现和研究问题。这就犹如尼采所说,“这样一本书不是用来浏览或朗读的,而是用来深入研究的。在某次外出散步的路上或某次外出履行的途中,我们阅读着本书,一次又一次地埋下头去和一次又一次地抬起头来,直到我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尼采,275)” 谈到美国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困惑时,罗伯特·B·雷(Robert B. Ray)引用了一段德国思想家维特根斯坦关于门的比喻,“就好像一个人站在一个房间里,面前的墙上画着许多假门。他想出去,想尝试着打开这些门,但却显得笨手笨脚,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总是徒劳无功。当然这是非常无用的。虽然他没有意识到,但是在他背后的那堵墙上就有一扇真正的门,他所要做的就是转身打开它。为了帮助他离开房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他朝一个不同的方向看。但这很难做到,因为他想出去,但又不愿意让我们将他从他认为应该是出口的地方扭转过来。(Ray, Robert B, 3)” 维特根斯坦的比喻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要学会换个思路,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来领会所读之书。

2. 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分析和探索文学作品普遍适用的基本做法。就《瓦尔登湖》而言,人们经常探讨的主题包括:

(1) 自力更生:作品中展现出了对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的追求。

(2) 简单的价值:对梭罗而言,简单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哲学理想。在“经济”一章中,梭罗就提到,对于自己的财产有两种选择,或获得更多,或减少欲望。

(3) 进步的错觉:梭罗生活在一种以经济、技术和领土扩张为代表的文化理念中,在资本主义大规模扩张的时代,梭罗反对消费,抵制所谓的进步,例证之一就是他对火车的批评,对铁路侵占瓦尔登湖质朴的平静感到恼火。

(4) 人类的沉睡与精神的觉醒:对梭罗来说,19 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劳累的工作循环往复,迫使普通人像梦游一样生活。梭罗用沉睡来比喻人类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生活,而没有考虑存在的更大问题和意义。他敦促他的读者寻求精神上的觉醒,强调他是在别人还在睡觉的情况下从大自然得到了体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感受到了精神的觉醒。

(5) 人与自然:19世纪的美国,铁路、工厂和其他技术创新形式开始出现,对自然进行了驯服和控制,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梭罗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反对人与社会的分离。通过林中生活,靠土地上的果实为生,有动植物为伴,并在与动植物的交往中获得灵感,开启新的思维模式,梭罗证明人类可以在大自然中成功地生活,自然是人类情感的反映。梭罗不止一次地将瓦尔登湖描述为一面镜子。天气的变化对应着他的情绪状态。他的忧郁和疑惑发生在冰冷而沉寂的冬天,他的喜悦和狂喜体现在湖水融化,万物生长的春天。湖边的日常变化和季节交替与梭罗智力沉思的多样性和变化平行。梭罗的基本信念就是自然反映人类情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会超越自然。

(6) 自然与重生:梭罗在整本书中反复使用重生的比喻,希望读者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定位,去寻求新的世界视角。四季轮回,冬眠的池塘和动植物在春天重生,预示着人类能够获得精神上的重生,而他从沉睡中醒来的比喻表明他对人类进步的希望和信念一直没变。他描述了几十年后从木桌上孵化出来的虫子,以此作为重生的最后隐喻结束本书,希望有一天人类社会也会出现这样的重生。

(7) 生命、意识和存在:单纯的呼吸就等于活着吗?还是生活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审视他的同胞,发现他们给困在一种活生生的死亡中,人类一切自然而美好的事物遭到了压抑。他写这本书就是要打破人们对生命的意义的各种误解,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享受每个人独特的思考、想象和感受的能力。

(8) 智慧:对梭罗而言,智慧不等于常识。真正的智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智慧。这种以个体为主的智慧追求并不等同于自私,它更多地是对什么是正义和正确的内在感觉。每个人的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能期望每个人表达智慧的方式与他人相同。

(9) 幸福:《瓦尔登湖》是一本快乐的书。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梭罗对大自然的感性愉悦:每一个声音都是音乐,每一个景象都是一件艺术品。瓦尔登湖给了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的满足。

(10) 技术与现代化:按照梭罗的说法,现代性已经劫持了时间,铁路和电报等技术进步以非人的速度加速了生活。但是在作者的眼里,这些技术不是进步。不是我们在运行机器,而是机器在运行我们。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工作,我们都无法跟上步伐,更不用说停下来思考我们在做什么了。(如果活在当下,梭罗会怎么想?比如手机和互联网?)

3. 《瓦尔登湖》的结构和语言

(1) 虽然《瓦尔登湖》看似松散,但是在结构安排上却也颇为对称。首章“经济篇”和尾章“结束语”遥相呼应。“经济篇”诊断出美国生活的症结所在:物质主义。然后作者在正文中提出治疗物质主义疾病的方法:即以自身经验和瓦尔登湖的象征性纯洁说明追求纯洁和简单的重要性。“结束语”展示了梭罗的乐观预测,即每个读者都有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选项来极大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治疗美国物质主义的方法包括向内和向外朝圣。“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建立了梭罗心目中的“支点”,他在湖边小屋的大本营即开始了朝圣之旅,“春天”则显示出他已象征性地到达了精神的目的地。在中间章节中,不同主题之间相互对话,体现出了梭罗的对位思考。第四章“阅读”对应着第五章“声音“(静与动),第六章“独处“对应着第七章“访客“(独孤与社交)。第八章“豆田”对应着第九章“村子”(乡村与城镇),第十章“湖”对应着第十一章“贝克农场”(纯洁与堕落),第十二章“更高的法则”对应着第十三章“禽兽为邻”(神性与兽性),第十四章“室内取暖”对应着“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现在与过去),第十五章“冬天的禽兽”对应着第十六章“冬天的湖”(大自然中的动物生活与人对自然的探索)。这些对话意义深远,如果读者仔细品味,会得到深刻的启迪。

(2) 作品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等手法,如猫头鹰=智慧,百合=纯洁等。可以说,《瓦尔登湖》象征意味十足,象征用法俯首即是。实际上,瓦尔登湖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是叙述者完美自我的体现。当叙述者在湖里沐浴时,读者就会发现其精神净化的象征。这种象征性行动的时间也很重要。叙述者相信,随着每一个黎明的到来,新的一天开始诞生,人生又将开启新的篇章。书中的很多意象都有象征意义,如锚象征着希望,绿色不仅象征着希望,还象征着活力。海豚象征着不朽,鹧鸪、潜鸟等象征着灵性,“地球之眼”象征着精神完美,“火”和象征着灵感,使读者意识到他为过冬而造的壁炉和烟囱的精神意义。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4. 阅读中的问题意识

作为文学思想的经典,《瓦尔登湖》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因而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受益良多,而且问题也会不少。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妨也思考一些书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思考一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何种启迪。在此,我们罗列了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1) 梭罗所说的智慧是什么?是学校获得的?是看书?真正智慧的来源是什么?梭罗在瓦尔登湖有哪些最重要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个人的智慧有何贡献?

(2) 梭罗在书中提到了古希腊、罗马、印度或中国的文明,他在这些文明中看到了什么?这些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你最想成为哪个文明中的一部分?

(3) 瓦尔登湖的每个季节(春、夏、秋、冬)有何独特之处?

(4) 梭罗真正的幸福观是什么?你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的结尾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举例说明。

(5) 根据梭罗的说法,您认为什么样的生活不算真正的生活?现代生活中有什么让梭罗感到特别厌恶?梭罗理解的生命是什么?理解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梭罗认为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吗?还是有多种生活方式?一个人赚了很多钱,或者在迫害别人,却认为这是他独特的人生原则,你觉得这个人是真的活着吗?

(6) 梭罗认为,世界上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感到焦虑或沮丧?抑郁症普遍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

(7) 读完《瓦尔登湖》后,书中的哪些想法让您印象深刻,让您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觉得不合时宜,为什么?

(8) 如果你有机会参与单位和城镇周围的生态规划,你会提出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案?如果有时间,你能对周边的环境,如花园、庭院、公园等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些地方某个时间段内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9) 梭罗认为,铁路和电报等发展如何改变了生活节奏?这种变化对人类、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影响?如果放到今天,我们会如何思考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做的事情今天还有可能吗?给出理由。

(10) 为什么这本书不是从1845年3月到1847年9月按时间顺序书写,而是按季节顺序,从春天到冬天再回到春天?思考历史背景是否有助于你理解《瓦尔登湖》?康科德地区的生活中有哪些场景可以帮助您感受19世纪40年代的生活?撇开iPhone不谈,今天的生活与19世纪40 年代的生活有哪些相似或不同?梭罗对19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状况的态度是什么?他通常是批判性的还是乐观的?用书中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回答。

参考书目: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鉴中外文化,品思想韵味(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