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她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

发布时间:2020-12-07 13:03:28

微信图片_20201207125428.jpg


一首用普通话、英语、上海话和粤语诵读的白居易《忆江南》,在灵动的诗韵间呈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隽永清秀,江南文化的温柔细腻。

这首作品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的余穎媛(中国香港),黃凱琦(中国香港)和陆蓓妮(山东济南)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她们正在参加2020年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复赛。队名 “海上明月”取自《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象征着海派文化,也寓意着港澳台同胞与大陆人民共赏一轮明月——国土之上,皆是吾乡。


海上明月,共话江南文化

上海是她们的第二故乡,温柔细腻的江南文化是上海的独特底蕴,所以她们此次比赛选择了朗诵《忆江南》。“在呈现方式上,我们希望可以贯彻上外‘多语种+’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和语言学习能力,在作品中使用了英语、普通话、沪语和粤语”,队员们期望以不同语言特色,来诠释她们对江南文化的理解。三位成员都来自英语学院翻译专业,她们也相信可以借助语言特长,在国内外传播中国文化。


微信图片_20201207125434.jpg

微信图片_20201207125436.jpg

微信图片_20201207125439.jpg

余穎媛  黃凱琦  陆蓓妮


两岸四地,文化链接青年

两岸四地文化相承一脉,我们共享同样的传统文化内核,却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脉络,这些成就了我们彼此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拥有共同的‘传统’底色,我们写的是汉字、说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用的是筷子”,来自香港特区的两位同学这样感叹道。两岸四地的青年在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会说‘巴士’,但也理解‘公交’;我们说着‘T恤’也会说‘衬衫’,也许这就是最浅显的两岸四地共同的文化连接”。在三位同学亲密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年轻人在相互交流中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


勤学翻译,助力文化“走出去”

三位同学提到自己专业时,展现了对未来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她们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碰撞、文化差异不可忽视,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上外学子,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找到相互独立的文化之间共通之处,以此为契机,帮助不同文化跨越障碍,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也许这就是他们对“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理解吧。


微信图片_20201207125444.jpg

黃凱琦与陆蓓妮同学参加暑期中国文化交流项目时与外国交流生合影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的余穎媛(中国香港),黃凱琦(中国香港)和陆蓓妮(山东济南)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忆江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