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疫”线 | 上外英语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0-11-12 16:59:05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0年起创新性地提出“人文化”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改革,引领英语专业回归其人文学科属性。学院从课程、实践、专业多个维度推动“三全育人”,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5年,首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联袂授课的“中外时文选读”开创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先河,得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英语学院将疫情“危机”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契机”,精心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育人环境,在网络课堂中融入战“疫”金句热词的翻译教学,把抗“疫”事迹作为课堂教学的“活教材”,在“译”实践大课堂中拓展党建新阵地,为广大学子上好“人生大课”。



“译”课堂  师生热议抗“疫”金句热词

    肖维青教授的《英汉影视翻译》课程今年加入了一个特殊的单元“口述影像”。口述影像是视听翻译中为残障人士(主要是盲人)提供的无障碍翻译服务。课上任课教师首先邀请“全国自强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盲人韩颖女士讲述盲人对影视节目的渴求,随后介绍上海市现有的口述影像志愿者服务,并为学生12组口述影像进行细致的点评,主要指出学生口述影像中比如语速过快、信息密集、描述不精准等不足之处。课后学生再根据点评,修改口述影像稿,不断提升口述影像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节把育人元素巧妙融入知识体系教学的课程思政精彩课堂,引导外语专业的学生发挥语言特长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微信图片_20201112165354.jpg

肖维青老师与外教Curtis的“双师”在线课堂


此外,在《汉英翻译》课程上,肖维青尝试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经典名句,以及“疫情无国界,人间有真情”“不获全胜決不轻言成功”等时政金句的翻译纳入到网络课堂中,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肖老师表示,将时下的金句热词加入到课堂中,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热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透彻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家今后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国家服务。此前,肖老师曾与外教合作讲解《习近平用典》的翻译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精彩用典和现实解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学习有原则地讲好中国故事。


微信图片_20201112165357.jpg

抗“疫”金句入课堂


在一堂二年级的英语精读网课上,任课教师侯靖靖选择了不少跟疫情相关的官方表达融入作业,并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巩固。线上第一课,她还邀请班上武汉同学用英文介绍自己和家乡近况,师生相互勉励早日迎来面对面上课的日子。

对于这种将社会大课堂融入专业思政小课堂的教学方式,二年级谭婳同学感触颇深,“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关注社会民生、解决社会问题,在精读课堂上,我们不仅能通过中外对比,在古文翻译练习中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进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豪感,还会广泛讨论比如历史建筑保护、种族歧视、英国脱欧等问题等,极大地培养了我们的全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译”名师  化身网络“主播”言传身教课堂

首次尝试新平台和新技术的肖维青老师难免有一些不适应,并且肖老师的其中一门课程是与外教Curtis老师一起进行的“双师教学”,难度就更大了。在开始准备线上授课之初,肖老师就与Curtis老师反复联络沟通,尝试录播及各种平台,找寻效果最好的方式。初试网课,让肖老师有了很多技能上的收获,还留下不少美好有趣的回忆。肖老师说,网上授课以前没有尝试过,开课前两周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我这学期有两门本科的课程,一门是和外教一起上的,另一门是我自己的。我们没有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要在短时间内要学会很多东西,克服对技术的陌生感。因为担心正式开课后出现问题,所以在开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尤其是我与Curtis老师合作的课程,我们进行了反复演练,直到所有问题都解决,保证课程顺利开展。”

同样担任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李梅老师,也经历了一个从抵触担忧到充满信心的阶段。李老师说,起初的复杂心态主要源自各种不确定性:担心平台操作不熟练、网络异常,也担心无法达到实体课堂的互动效果等等。但是,随着直播授课的推进,李老师逐步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内心也更加稳定专注。她坦言,“最大的动力来自学生”。在《社会文化专题研究与讨论》这门课上,每次提问话音一落就有闪动的“举手”示意,有时连续五六个同学要求发言,讨论板上帖子不断。在《西方修辞学》这门课上,每周有一位同学介绍读书心得,通过屏幕共享等操作功能,大家可以随时交流,读书报告的质量非常高。尽管实体课堂直达人心的力量仍然不可取代,但是同学们线上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让李老师对在线授课更加充满信心,同时也让她切身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01112165400.jpg

李梅老师在录制课程


杨祎辰老师表示,线上教学虽然因缺乏面对面即时性的交流而少了直观的互动,但也从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思路的清晰和小组讨论模式的完善。线上平台成为了教学所依赖的主要工具,刚上手还是有些许难度的。另外,杨老师教授的平行班比较多,为了保证稳定的教学水平,采取了录播的形式。“我还是觉得线下的我有趣,一录课就一本正经。但这也是件好事,对我的教学思路的清晰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迫我打磨课件”,杨老师说道,“录播是很花时间的。我基本上录一节课,需要花一天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同学的体验很重要,已经看不到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了,如果还录得磕磕巴巴的话,同学更不愿听了,所以不断在NG,回过头重录,讲得口干舌燥。虽然如此,但是还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侯靖靖老师教授的基础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互动,线上授课无疑会对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教学效果比侯老师预想的要好很多。在实际的线上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努力地克服困难,跨越空间的阻隔,尽可能实现线上讨论互动。“社会在进步发展,这也许是一种趋势,线上授课、线上互动、线上学习都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们教与学的过程,虽然有不足,但是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远在天南海北的我们聚在了一起,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这足以让人感动。”


微信图片_20201112165403.jpg

侯靖靖老师的“直播间”


“译”实践  品牌社团实践活动纷呈

学院以打造校园文化优质品牌活动和拓展高质量、多维度社会实践平台为两大抓手,配合第一课堂育人思路,夯实第二、第三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学院党建活动的网络阵地,公众号“英华心泽”一直将思想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成为英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其中的“热词英译”板块致力于以英译形式,结合当下热点及英语专业特色,呈现并科普热点话题,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4亿的人口大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勇战疫情。为此,“热词英译”专栏特别策划“战‘疫’专题”,由专业教师指导把关、学生党建中心团队策划执行,目前已出两期推送,从中央决策、政策部署、服务人民到青年一代的切实行动,多维度解读这场全国人民共同攻坚的战役,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作为。

英华笔译社是学院的一个品牌社团。笔译社配强专业指导教师,以接轨高级翻译训练、培养可用勤思人才为目标,主要社团活动由翻译项目、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与工作坊和社刊编撰。笔译是一门虽无定式但注重章法的艺术,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将其内化。新学期伊始,社团便就第一次笔译任务采用了全新的“笔译实践+视频讲解”模式,让同学们既亲身参与到笔译实战的过程中,又详细了解了其背后的翻译理论、目的和美学。参加本学期第一期上外英语新闻(SISU News)翻译的社员同学表示,指导老师杨祎辰老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在翻译时,要抓住重点信息,适当运用翻译策略,更清晰地传播上外人心声。


微信图片_20201112165405.jpg

指导教师杨祎辰老师在线批改译稿


学院“教师荐书”活动始于2015年,旨在为师生提供课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读书热情,打造“学习型”学院。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将这一活动延伸到院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打造全员阅读的人文氛围。目前,学院已征集30多位老师推荐80余本书籍,经学院“爱心阅览室”师生策划组织,将按照“领略通识人文之美、品读英语语言艺术、穿越历史的隧道、徜徉学术的殿堂、感受小说的温度”等板块分批分享给全校师生。

打通课堂内外,联结网络上下,在抗“疫”关键节点,英语学院及时把握契机,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从“译”课堂、“译”名师、“译”实践三个维度,把育人资源从书本拓展到了社会现实又回归到课堂,打造了特殊时期特色的网络育人环境;学院党政与教学团队齐心协力,将专业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感、中外文化比较意识等相结合,引导青年学子读懂“家国”和“人生”这本“大书”,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深刻认识个人权益和国家利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勇挑时代的重担。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外英语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时,学院从课程、实践、专业多个维度推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