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学生党员“非场所”习作展示(七)

2021-01-18 19:04:27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邀请德国作家、莱比锡书展奖(文学)获奖者大卫·瓦格纳(David Wagner 1971- )再次来到德语系进行学术交流。瓦格纳先生开设“‘非场所’文学”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德语学子写作。他给同学们介绍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的空间非场所理论,从法、德文学中采例,提供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文学文本供大家阅读、分析,且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理论学习、文本分析和作文训练三者结合。德语系学生党支部将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了习作展示活动,此次选刊德语系本科生党员参加讲座所形成的中德文习作共计9篇,以展示党员的学习心得。(相应的德语文字,刊于Global SISU德语网站)

上海虹桥机场

“感谢您乘坐本次航班,再见。”空乘人员的话语,将我从熟睡中叫醒。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落了地。我周围的乘客都已经站了起来,寻找着自己的行李箱和背包,但我却仍坐在原地,向窗外望去。太阳藏匿在了云朵的背后,同时也拂过阵阵的微风。我的心情也如天气那般,低落。当其他的乘客都已经离开了飞机,我也终于背起了行囊,皮笑肉不笑地向空乘小姐道了个别。我深深地叹了口气,鼓起所有的勇气,慢慢地踱出机舱。廊桥只有几米,但于我而言却相当地长。在我去往出口的路上,许多人都从我身旁匆忙而去。几个人加快了他们的步伐,似乎是不想赴约迟到的样子。一位漂亮的女士,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手,在说着些什么,我听不清,因为她们轻声交流着。突然间,电话刺耳的铃声打破了平静。一位中年男子,操着一口我听不懂的方言,接起了电话。当我继续沿着通道往前走,我感到周遭变冷了,而机场的外面也愈发地暗了下来。我把目光转向了一旁,墙上“VIVO”的手机广告引起了我兴趣,我的视线也停留在了广告里的那位女明星身上,因为我发现自己有着与她相同的名字。又过了一会儿,我已经听到了来自出口的嘈杂声,而我的脚步再一次地沉重起来。许多人倚着栏杆,探出脑袋,在等着某人。当他们的朋友或者亲人出现时,他们挥着手,问候着,甚至互相拥抱,互相亲吻。出了机场的我,径直走向了的士站。在等候的过程中,我问我自己,有多久没来上海了?两年了?的士已经来了。伴随这趟车程,我在上海的新生活也已经开始了。我当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些什么,但我记得的是,当时下起了滂沱大雨。

作者 / 德语系2015级本科生 陈冬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了习作展示活动。此次选刊德语系本科生党员参加讲座所形成的中德文习作共计9篇。出了机场的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