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构建拔尖学生培养的多层次、分阶段、全方位的导师体系
2023-03-23 16:56:42 吴晓玲

一、案例简介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和超前开发,根据《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特制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学生优选计划”)实施办法。

致远学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特区”,旨在培养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创新型领袖人才。为了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引导拔尖学生把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学院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既鼓励学生坚定科学梦想、追求学术卓越,更要求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肩负起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近些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不断研究并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并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新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导师制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项目主任制是致远学院独创并实施的一项非常特别的导师制,即学院在每个专业方向上聘请一名学术造诣高深、科研成果丰硕,潜心教学、热爱学生的教授(项目主任)担任方向负责人,全面负责该学科方向的人才培养及学生管理工作,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致远学院的不断发展,其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科方向也逐渐多样。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出1300多名毕业生,学科方向也由最初的数理班发展到涵盖全校所有的理工科专业。原来的项目主任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院的办学需求和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及个性化的关心了。因此,探索并建立以项目主任制为核心的多层次、分阶段、全方位的本科生导师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二、案例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配备专门的导师对其价值观形成人格塑造)、学业发展、专业选择、学术能力培养、健康生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的核心思想,构建多层次本科生导师体系

现阶段的本科生导师体系由多层次的导师构成:聘请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著名学者担任荣誉导师;聘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ow)、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导师团等担任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聘请任课教师担任课程导师;聘请优秀的专业老师和高年级学生担任班导师等。以此充实本科生的导师团队,发挥导师制在不同层面的指导作用。

(二)遵循拔尖学生培养规律

导师制的构建要符合拔尖学生培养规律,结合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成长过程,分阶段实施。例如,低年级第1—3学期实施学业导师制,即入学后第一个月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高年级第4—8学期实施科研导师制,此阶段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科研方向、毕业设计(论文)等情况,自主选择,调整一次导师。课程导师一般向低年级的同学开设课程研讨班,结合自己的课程内容来讲述前沿科学问题。

(三)充分体现以“大师”孕育未来“学术大师”的办学定位

导师制的构建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导师在教书育人、学术传承及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明晰导师在学生人格塑造、学业指导、科研引导、生活管理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责任,全方位帮助学生成才成长。

(四)激发导师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

全面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导师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导学”关系,亦师亦友。导师在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教育过程

(一)明晰各类导师的任职条件

以学业导师为例,其任职条件要求副高及以上职称,有三年以上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确保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在职专业教师。对本校的情况比较熟悉,有激情有能力的导师,能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保证导师指导质量,原则上两年一聘,每个导师每次最多指导三名学生,名下各年级学生不超过四人。

(二)明确各类导师的配备方式

第一阶段的学业导师配备一般由学院指定,第二阶段的科研导师配备实施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制第一阶段:导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定后,导师不可随意更换学生,学生也不可随意更换导师,确需更换的须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审定,理由充分的方可。导师制第二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可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原导师和拟报导师同意后可报备更换导师。

(三)采取灵活有效的指导方式

导师将根据师生双方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通过见面指导、电话指导、邮件指导、集体指导、开设讨论课,以及组织校内外参观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

(四)采取定量工作与定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以学业导师为例,其需要熟悉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方案,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每个学期负责当面指导并审核学生的培养方案;了解分析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并提供帮助,每个月至少与学生专门沟通交流一次;帮助学生融入自己的课题组,每学期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文献1~2篇,撰写文献阅读报告1篇;每个学期与辅导员、院系联系至少一次,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和动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荣誉导师未来将入驻学院,与学生同思共住,做到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思想境界双方都能碰撞交流。课程导师每两周开设一次办公咨询,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向学生提供学业咨询;同时,每学期开设或者组织与课程相关的研讨课1~2次,选择合适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科学问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此外,学院还组织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师生见面会,鼓励同学们勇敢地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地向老师们发问,积极地突破学科壁垒,多角度全方位地与学术大家自由探索科学前沿问题。

(六)学院做好各项支撑保障工作

精心组织导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以午餐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和导师迅速熟悉,建立起最初步的信任关系。同时,及时向导师反馈学生的表现,提醒导师抓住一

些关键性的节点和学生交流,如新生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受到挫折、出现人际交流的问题等,帮助导师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契机。

四、总结反思

(一)进一步明晰各级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

1.人格塑造

导师要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养成,帮助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建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2.学业指导

导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意识与习惯;根据学生的志向、个性和特长,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选课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

3.科研引导

在科研方面,导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其专业学习志趣,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融入科研团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为学生推荐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项目的辅导教师。

4.生活管理

导师要做到关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定位和心态,做到身心和谐。

5.人生规划

导师应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发展方向提出恰当的建议;对学生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考研、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其继续深造或择业提供帮助。

(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导师在自我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1.向导师学习隐性知识

我们平时所学的大部分是显性知识,是能被总结进教科书的知识。而“导师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学生从导师身上学到的往往是很难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为人处世的方式、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领导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对促进拔尖学生的发展更加重要。

2.得到个性化的支持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特别适合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往往是跳出学习和科研的范畴的,涉及学生的婚恋、交友、求职等。特别是学生对未来选择感到迷茫或困惑的时候,导师能帮助学生稳定心绪,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会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有的时候会持续终身。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

良好的导学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维护,很多时候如果学生主动与导师去沟通交流,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可以定期地,或在做重要决定时,或面临选择,或在突发状况下,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意见和帮助。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反过来,导师还要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或者问题,这样从沟通的效率上来看肯定不行。

案例作者;吴晓玲,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2020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