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总书记在沪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学者为上海发展贡献智慧

2021-01-18 19:30:5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等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要把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3项新的重大任务完成好。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干部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考察上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多名学者专家积极发声,为上海的开放发展贡献上财智慧。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贺小刚教授

中国经济的发展得力于四十年的制度变革。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各种类型与级别的开发区的建设等,都是党与政府推行的渐进式制度变革的创举,这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仍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要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主线应该围绕制度的创新而开展工作。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前期开发区等制度创新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创举,对提高创新与创业活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等风云变幻,充满着不确定性,国际贸易冲突时有发生,这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设计应对性的制度以缓解国际经济问题的突变并利用经济发展的机会,这要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时刻建立好完善的应变机制与制度体系。

即便如此,试验区的作用仍旧有限,长江三角洲长期以来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商贸优势、文化与制度优势,如果能够打通固有的壁垒,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圈,这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前提依赖于制度创新,唯有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吸收企业家的智慧与经验,才有可能建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良性经济体。当前制约经济活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仍旧是营商环境,从世界银行等很多机构的调研数据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仍旧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新创企业的融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

要实现上海科创中心的任务,首先就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激活上海的创新与创业活力,还将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由点到面,带动中国其他以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城市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这对上海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变革制度,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契机。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余典范教授

 

“上海制造”品牌建设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提升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更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内外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担。为了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中龙头的作用,上海就需要以自身发展的优势、战略,服务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特别是需要结合上海正在推进的“四大品牌”建设,“点”、“面”结合深入推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上海制造”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既有优良的传统,也是打造长三角全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有影响力的创新聚集带的内在需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末工程师”、飞地模式、共建产业园等均是上海与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的典型方式。同时,从全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基本上形成了产业都市圈发展的格局,譬如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就和上海所在的长三角的情况很相似,都是先进制造业主导。东京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全球创新100强日本有30多家企业,其中大部分总部在东京,东京的PCT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并且在前沿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周边的7个县,则汇聚了汽车、机械、钢铁、化工等日本的大部分最优质的产能。而 “制造品牌”的建设则是上海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服务长三角先进制造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可以通过推动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创新协作、产业组织优化、产融结合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形成从“上海制造”到“长三角制造”联动发展新格局。

一、上海制造通过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实现长三角制造的“空间红利”。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制造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各省市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产业同构,产业横向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迫切需要破题,在深入“上海制造”的过程中,上海可以推广上海产业地图编制的经验,推动长三角产业地图的编制,形成产业链空间的动态导航图。这一地图需要重点体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提高重点产业集群的标识度,并通过数据共享引导产业和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引导跨区域产业协作、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长三角产业规划的对接甚至在某些重点产业领域可以尝试共同编制产业规划。针对地区之间产业发展潜在的行政壁垒,除了积极争取国家顶层、部委规划的协调,也需要各地立足于自身不同产业以及产业链环节的优势,积极在产业间错位发展、产业内分工协作上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目前比较有效、有影响力的推进方式是合作共建跨区域的产业协作示范区(如G60科技走廊的建设),以此吸引产业资本、社会资金参与产业一体化的建设,并将这些建设的制度性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加以推广。

其次,针对长三角其他区域对上海产业溢出的期待,上海可以积极推进自身的优势产业(如汽车、装备产业、医药等)或者企业将符合长三角其他区域优势的环节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利润可以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地方税源,不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与GDP排名、就业等地方利益密切相关,若是税源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严重阻碍企业对接、产业转移,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上海应主动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探索进行产业跨省市迁移的财税分成和产业增加值统计机制的试点。通过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协商,建立对政府双方有利、且为转移企业发展留存一定比例的税收发展基金的三方共赢的税制,以产业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深入推进产业合作的落地,并以此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行扩散;同时,上海可以发挥自身高水平开放的优势,为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优势企业迈向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形成产业转移和企业流动双向市场化通道机制。

二、上海制造通过创新链协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世界级科创中心需要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与应用市场。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多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上海是其中的翘楚,具备较强的创新策源能力,而其他省在产业创新应用上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创新链的协同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坚。上海制造以及科创中心的建设在创新链上能够带动整个长三角创新驱动的发展,协同提升我国在集成电路、大飞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方面的提升。实际上,在创新领域的协作由于其溢出效应更强、制度创新的空间更大反而是最有实质性突破的领域。目前上海协同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的推进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如2018年7月,国家集成电路(暨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中心发起方1/3为苏浙皖企业)国家级的制造创新中心已正式落沪。未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立足产业发展的趋势、长三角产业的整体优势,对制造创新发展进行前瞻性布局,在前沿技术、新兴领域协同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具体的建设方式上,可以采取总(部)分(部)结合的方式,形成产业创新的协同网络,充分共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同推进长三角的产业创新力,促进长三角世界级创新中心的形成。

三、上海制造通过产业组织的创新推动长三角制造能级的提升。产业和技术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产业组织的创新发展。上海制造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动长三角产业平台的建设,以产业组织形式的融合、集成,探索突破区域行政壁垒的制约。如G60科创走廊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方式的推进、重点园区(如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重点飞地(如盐城大丰飞地)的建设,通过这些示范性产业平台的建设,促进长三角相应区域科技、产业、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流动,促进上海以及其他三省逐渐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形成打破市场壁垒的示范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未来,上海也将通过进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打造重大的国际交流品牌平台,链接国内外高标准、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彰显长三角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四、上海制造通过产融结合的方式撬动长三角制造升级的杠杆。上海制造品牌的建设将吸引、推动产业金融的发展,诸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性资金投入,且这些领域在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后端的市场化应用上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上海制造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发挥示范效应,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将长三角资金充沛、机构集聚、市场发达、体系完整的金融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推进跨区域多形式产融结合。通过产业金融促使科技、产业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产业金融和金融产业良性发展,撬动长三角先进制造集群的快速发展。譬如,目前由上海国际集团牵头,沪苏浙皖大型企业联合发起设立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在募集中。未来可以对接长三角产业地图、创新型的产业平台和组织,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组建若干制造重点发展领域的产业基金,推动产融的精准匹配与融合,为长三角制造升级提供支点,真正实现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制造的内涵式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海制造通过创新链协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三、上海制造通过产业组织的创新推动长三角制造能级的提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