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体验扎染工艺之美,寻迹非遗文化传承

2023-12-17 19:37:35 邓沛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师生党员组建“荔”云端实践团,20237月赴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市等地,开展以走总书记考察之路——秉西南联大初心,入乡村田野躬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遗生动述说过去,也深刻影响当下与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22日至23日,“荔”云端实践团成员来到大理古城和喜洲古镇,展开采风调研,感受非遗之美,探寻非遗文化传播新思路。


漫步古城街道,领略非遗之美

图片

7月22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大理古城采风。铺就的石板路流露出古色古香,白族特色的房屋,鲜花饼的芬芳香味,色彩鲜艳的白族服饰,都是大理这座城市的印记。走在街头,大家用心感受,发现两旁的店铺也在展示着大理独特的文化风情。店内,有的摆放着造型夸张的瓦猫,有的挂上蓝白色的扎染,还有的摆出手打银器等手工艺品,大家在走访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在身边。进店询问后了解到,这些非遗手工产品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下需求创新而来的。

图片

瓦猫摆件工艺店的员工告诉实践团成员,取材于安置在房顶上避邪纳福的瓦制饰物,在非遗传承人的探索下不断创新,做出大小不同,有石头、树脂等材质的瓦猫,带有“国潮”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创意与技艺相碰撞,产生让工艺品被更多人喜爱的火花。

图片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喜洲古镇,更深入了解大理传统文化之美。走进古镇的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主题展馆,实践团成员认识到20余种大理民艺的发展历程,色泽温润的剑川黑陶、纹式多样的白族刺绣、民俗风情浓郁的周城扎染、温暖柔软的喜洲擀毡……一件件精致的非遗作品都承载着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展示出传统技艺的精湛,也可见优秀文化的丰厚底蕴。成员们细细阅读展馆内的文字介绍,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沟通交流观看心得。


学习扎染制作,体验传统技艺

图片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学习中实践,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扎染制作,零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蓝续古法扎染体验店,经验丰富的真梅老师认真细致地向大家讲解扎染的历史与步骤,扎染历史悠久,古称扎缬、绞缬,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的技术,如今的扎染用简单的方式概括也有十二步流程。从染色原材料的采摘到图案的设计,从放入染缸浸染到氧化、拆线、漂洗,成品的制作过程需要时间的投入,且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的耐心与细心,大家记录下扎染的步骤,领悟蕴含其中的勤劳与智慧。

图片

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动手自己操作,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亲自做起来并没有看见简单,从设计图案到用细线把布料缠绕,打结时也有几分不知所措。成员们看着真梅老师轻松地扭动布料,扎出精美的花型,捆绑出清晰的线条,内心赞叹不已。除了传统的扎花针法,真梅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创新的扎染方式,如加入瓶子和玻璃球等辅助工具,创造出独特的图案,而且染色不局限于方巾之上,裙子、玩偶、帆布袋上也可以染,趣味性十足。扎染选用的布料手感柔顺,传统大多呈蓝白相间状,现又有了新开发出的其他颜色。在继承中创新,流露的情感不变。

图片

染色时,大家戴上手套与围裙,把布料浸入天然的植物染缸中,等待时间的沉淀为布料添彩。细心的成员发现,由于经常接触染料,真梅老师的指头有着一层淡淡的蓝印,这也让大家更加明白手艺人在传承技艺背后付出的汗水。花型纹饰多样的扎染作品出自手艺人的巧手,守护一方技艺,寄托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吉祥如意的真挚祝福。


挖掘传承故事,守护优秀文化

图片

等待布料漂洗风干时,真梅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随着扎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人了解到白族扎染,想亲自体验扎染,有时店里一天会有近五六十位游客前来体验,这也让扎染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说到这,真梅老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图片

正如店名“蓝续”,是对大理那抹蓝的延续,是文化的传承。大家在体验扎染的同时,学到了很多传统小知识,如知道扎染的发展历程、染色的各种原材料等,也是店家想向体验者传达的。了解到店铺创始人张翰敏的创业故事,她是一名返乡的创客,也是扎染的传承人。2013年蓝续创办,经过10年发展,今在大理古城、喜洲古镇等地有多家门店。体验店通过开展研学课程与公益活动等,让周城村的扎染作品被更多人熟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中。为守护一针一线的温度,留住人们对传统匠心的记忆,蓝续还会经常举办各种手工扎染体验活动,为传统的手艺人搭建展示平台,也邀请村里的手艺人兼职从事扎染工作,带动乡亲们增收。今后,在主理人张翰敏的带领下,“蓝续”会继续探索白族文化传承的更多可能,大家纷纷为这样的非遗体验新模式点赞。

图片

经过两天的学习与亲身体验,实践团成员们感触颇深。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非遗的保护传承已融入生活,离不开科技保护、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大家纷纷表示,要满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坚定历史自信,守正创新,积极传播好非遗故事,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韩蔼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师生党员组建“荔”云端实践团,于2023年7月赴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市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