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高职教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和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近两年来,形成了“人人关心育人,人人为了育人”的浓厚氛围,使育人工作更有温度、人才培养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德技并修
一、 实施背景
2016年全国 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要求分类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20年12月学院被立项为中共青海省教育厅党组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以提高育人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四个坚持”建设思路
一是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长效性。全面统筹育人资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健全育人长效机制。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和群体,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问题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是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四是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保障力。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
(二)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1.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全员育人新格局
坚持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集聚学院、企业、校友、家长等资源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2.紧扣十大体系,开创全过程育人新局面
紧紧围绕“十个育人”总目标,将“三全育人”纳入学院党建、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化思想共识、提升工作站位、创新形式载体,构建科学完善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3.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新发展
坚持党建带团建,“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结合,实现育人全覆盖;聚焦服务为本,深化学生党建社区建设,实现育人全天候;融合校内外思政实践基地,在学思践悟中育人,实现育人全环境。
(三)“十大育人”具体举措
1.教学评价和课程思政协同,构建课程育人融通渠道
坚持“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育人,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和专业教育全过程。2021 年《通信工程监理》获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 门课程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思想导向和目标导向双驱,凸显科研育人本原功能
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学生信息安全中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路径探索》科研课题,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试点主要负责人每年面向师生开展学术诚信、数据思维等专题讲座,引导团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通过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校内平台和校外基地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广阔舞台
在学校精准扶贫点建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在合作企业成立“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支教服务、探访工匠楷模、网络维护等助力乡村振兴和专业实践活动92人次;参与返家乡、“扬帆计划”志愿服务等12人次;4名思政种子多次赴福禄巷社区、东台社区等地开展红色革命精神和新青海精神宣讲。通过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服务基层、回报社会的热情。搭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能性和创造性,孵化“便携式风力发电机”等创新创业项目。近两年学生各类技能大赛省赛及以上获奖34项,特别是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赛项荣获高职组三等奖,填补了青海省的空白。
4.传统文化与专业文化交融,展现文化育人美丽空间
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日常小事做起,树立了学生尚铎禄“拾金不昧、坐等失主”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传统文化活动,参观思政长廊和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在传统节庆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感恩励志、民族团结等活动,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与合作企业建立“党建翼联”品牌,校企开展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短期跟岗锻炼,将企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执着坚定的服务理念带入校园,形成极具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
5.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互通,占领网络育人核心要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延展育人空间和时间。组建专业社团“艾欣工作室”,开展学院机房、网络维护等工作,实现学生网络精英团队在育人工作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利用企业微信“建院乐享”平台开展线上毕业典礼、职教周活动、师生见面会等活动,为学生创建网上精神家园;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周系列活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倡导文明上网、宣传正能量,2022年第六届“强国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得到省委网信办高度赞扬;利用职教云、超星等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保证疫情期间教学质量不下滑。
6.教育引导和预防干预同步,实现心理育人更高水平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学院确定1名心理辅导员,各班级设1-2名心理委员;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实施育心、健心、暖心、润心、护心和筑心六大工程。开展主题讲座、培训和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利用宣传栏、广播和公众号等宣传阵地,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建立“四级”联动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和跟踪帮扶制度,全程预防干预、定期摸排和动态监测。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有效缓解了疫情静态管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7.抓基层和打基础双向联动,构建管理育人能效体系
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基层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培育自觉、强化自律,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学业预警管理办法,并协同家长切实加强学业帮扶。筹建“班主任工作室”,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探索形成“1136”学生管理模式;深入落实学生公寓“4个1在行动”,构建融党团、课堂、健康、生活于一体的管理制度体系。
8.理念深化和举措落地双驱,营造服务育人有益环境
协同学工部、教务部、团委、后勤管理部等建立联动服务机制,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要求。成立学生党建社区“耘梦社”,将党组织育人功能覆盖到学生公寓;打造“家”文化,开展“谈心屋”“爱心结对”等活动,营造贴心周到的育人氛围;立足专业,搭建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班主任助理平台,提高服务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持续开展安全教育、节粮节水节电、绿色校园等特色活动,推动平安型、节约型、绿色型校园建设。
9.精准资助与励志教育并举,实现资助育人根本目的
构建帮扶、育人、成才、反馈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立足国家资助、学院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帮困助学体系,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建立科学规范的资助认定动态管理机制,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奖/助学金评定、贫困补助工作,把专项拨款用准用好,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两年来学院受资助学生1222 人次,受资助金额201.04万元。大力宣传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山重彬、多杰才文,技能之星戚睿文等优秀学生事迹,以先进典型激励贫困学生向上向善。
10.党的领导和组织活力共现,激发组织育人最强动力
2021年12月学院党支部立项为校级“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年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为“好”。支部始终以“党员联学、品牌联创、资源联享、服务联动”为主旨,引导党员师生亮身份、立标尺、树形象;带领共青团、学生会等形成3 个“1”党建带团建模式——一套主题教育抓到底、一套青春活动做到底、一支青年队伍带到底,努力抓特色、树品牌、展成效。
三、实施成效
1.创新3个“1”+“1136”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3个“ 1”党建带团建模式、“1136”学生管理模式贯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育人全过程、各环节,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学生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2.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党建翼联”品牌效应,将企业精神引入校园,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为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标杆,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校企融通育人机制。
四、经验启示
1.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是有力保障。健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以学校育人为主体,将教学、管理与育人相统一;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育人功能;家校互动,在家庭教育方面持续发力;集聚社会力量,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和良好文明风尚。
2.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模式是有效途径。将“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学院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团总支、专业社团、学生会等全面宣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3.落实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是必要手段。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建立健全制度措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舆论引导和网络教育体系,以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志愿服务等途径,落实全方位育人。
五、推广应用
学院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1136”学生管理模式、3个“1”党建带团建模式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在17个班级840名学生中应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明显得到改善,“德技并修、铸魂育人”的育人目标效果良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