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 体系构建探索

2022-11-24 13:37:25 马爱玲

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学院牢牢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劳动教育中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塑造。构建“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以年级分层为基础构筑“三段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为任务; 以“四大载体”为依托,形成劳动教育多元实践体系。

关键词:中心  阶段  融合  劳动教育      

一、实施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同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高度契合、在培养内容上相辅相成、在培养手段上相互促进。信息技术学院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旨在明确劳动教育目的,扣紧劳动教育环节,拓宽劳动教育平台。

二、主要做法

(一)“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信息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施过程坚持大原则:

1.立德树人原则。学院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以生为本原则。学院结合实际,深入挖掘行业企业、学科优势等资源,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

3.注重实践原则。学院强化实践体验,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适应科技发展和通信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二)“一中心 三阶段 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具体做法

1.“一中心”---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劳动教育的中心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注重劳动教育实效性,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三阶段”---构建“三段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为有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生源特点,探索实施劳动教育三年一贯的新模式,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劳动教育认知实践能力阶梯式上升。

 第一学年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班级劳动、解决劳动问题、形成劳动意识的培养。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劳动品质。一是将劳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干部上讲台及专业教育等各种讲座中,以此明确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宝贵”的意识。二是借助学习通、智慧树学习平台,积极鼓励学生选修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其对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的系统认知。三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最美寝室”“校园环境小卫士”“ 家庭劳动日”等活动,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重点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第二学年鼓励学生参与典型、真实的实践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将劳动教育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劳动反思、劳动情感。一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以此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二是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团体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行动力、组织力和参与度。三是通过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四是创造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把学生学到的业理论转化为成果,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获得感和劳动幸福感。


 第三学年引导学生投入职业选择与就业能力提升中,依托劳动不断拓展自身职业选择空间,端正职业选择观念。一是劳动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针对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特点,学习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开展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与典型、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高学生合作性劳动的技巧和方法,将劳动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品质的养成。


 3.四融合”---拓宽“四大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实践体系

 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作为劳动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学院开辟了以社团活动为核心的校内实践载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核心的校外实践载体,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培育载体及以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全方位锻炼载体。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提升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家校共育,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激发热爱生活的态度,传承勤劳勇毅的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父母身作则、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学会尊重劳动行为和成果,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劳动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学院多渠道拓展社会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2021年在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建立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整合和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搭建学生校外劳动场地;自2019年起,学院将精准扶贫帮扶村--哈拉直沟乡孙家村,作为“三下乡”活动基地,与校内劳动教育课程相互补充。 

劳动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学院充分利用学生跟岗、顶岗实习机会,结合实习内容,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三、成果成效

 1.设计全程参与劳动教育的路线,提升劳动教育持续性。

 以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为基础,从大一至大三循序渐进的引入适合学生特点,提升学生能力的劳动教育,让学生的生活能力、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螺旋上升。让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搭建全员支持劳动教育的平台,拓宽劳动教育的参与度。

 健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将教学、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统一;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育人功能;家校互动,在家庭教育方面持续发力;集聚社会力量,营造劳动教育新风尚。

 四、经验总结

 1.注重平台建设,提升劳动教育效能。学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强化劳动教育平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特别是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提高学生走出去劳动,走到更多岗位劳动的机会,重点结合各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2.注重形式多样,提升劳动教育的兴趣。学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劳动。同时积极对接专业技能提升需求,通过组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劳动创造价值的意识和行动。

 3.依托实习实训,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结合实习实训内容,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责任编辑:马爱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信息技术学院牢牢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注重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塑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