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思】“绿色”的故事,我们共同书写!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4-09 10:46:27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景色如画的清华大学,是《福布斯》2010年评选的“全球最美十四所校园”中亚洲唯一上榜的高校。

春花秋月,无间冬夏。每一处都令人赏心悦目。提起清华园,关键词中有着鲜明的“绿色”特征,这不仅是园林式校园,更是生态校园。

在园子里学习生活的人们同样也有着“绿色”的理念。学校明确绿色教育发展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意识、原理和方法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教育和科研实验中;明确绿色科技发展目标,始终将绿色科技意识贯穿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从20多年前提出“绿色大学”理念,到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校,清华大学不断书写关于“绿色”的故事。

故事源起,光芒闪烁

1998年6月23日,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信步走上讲台,在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上作了一场精彩的主旨报告。

绿色、清华、可持续发展,是这场报告的关键词。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一刻起,“绿色大学”这一理念登上了清华的舞台——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

“树木多就一定防尘吗?不同树种的防尘效果如何?建筑与树木如何排布防尘效果最好?”在“生态文明十五讲”通识课堂上,同学和老师、助教的讨论足够“过瘾”:他们一次次调整和完善选题方向、实践方案、问卷和实验设计,查阅大量文献,在五个不同的学校选点监测,最终制成防尘效果最优的树木与建筑排布模型。“每堂课都有名师,课程质量极高,它带给我们的深远思考以及我们未来要实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才刚刚开始。这课堂真是太精彩了!”生命学院姜冠成同学说。

钱易院士解读“生态文明十五讲”相关情况

“生态文明十五讲”通识课堂,通过学与行的生动结合,达到增进理解、引发思考、树立认知的良好效果。生态文明教育“知行合一”的特性决定了它往往都是多方协力、共同推动的成果。课程的背后,是学校教务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物业中心、修缮中心、基建处等多个单位的共同支撑,也正是清华“全方位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清华大学绿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课程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全校开设绿色课程的院系目前已达26个,绿色课程总量达241门,近五年增长20%,还有不同院系开设的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绿色课程。如今,绿色文化素质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增至26门,涌现出如“生态文明十五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生态工业学”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优秀课程。

许多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比如公共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1998年开设二十多年来,选课学生人数众多,使用400人的阶梯教室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课程从每年开一次,改为每学期开一次。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0月,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教育部联合举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这一公共课的同学们在会上作了报告,得到了一致称赞。

在清华大学第二届“彩绿校园”绿色嘉年华活动现场,同学们用叶子压成明信片,用废纸置换再生纸,用废旧耳机做手镯……除了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清华大学每年还会举办200多场“绿色”主题学术活动。同时,围绕生态文明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建立了“绿色中国梦”“两山服务队”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实践品牌。

清华大学举办多场“绿色”主题学术活动,关注战略性、全球性的环境热点问题和前沿、实用性的绿色科技发展

2014年,电机系的同学们发起成立了“梦之网”实践支队,期望通过搭建新能源微电网,为国家无电、缺电的偏远地区提供必要供电。清华“梦之网”实践支队创始人陈陆洲一直关注没有电力的贫困山区,那些要靠点火来取亮的孩子们。于是他开始琢磨搭个微电网,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

当地两个小姑娘和假期施工的学校工地

后来团队扩展到了清华一群读电机专业的学生,纵使“蜀道”再难、千里迢迢也值得。实践期间,有些人第一次到离家遥远的地方;有的人连坐三天车,把胆汁也吐了出来。在新疆时,支队还经历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大雨瓢泼,浇不灭他们洋溢的热情。没有起重机,一吨重的设备完全靠手工搬运。接线搭板和水泥,选址打桩造木箱,实践教会了他们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队员们正在搭建光伏板

“梦之网”遇到过意外的困难,却也收获了惊喜。“灯亮了!”电灯亮起的一刹那,是一种太容易满足的心酸和感动。一代又一代“梦之网”人把这个项目做下去,光伏发电,光伏扶贫,地点改变,但追求相同,不变的是植根于清华人的社会责任和专业梦想。

学生绿色实践成果出版

故事继续,步履坚定

重污染天气如何产生的?如何更好地分析和研判城市大气污染排放源体系?如何才能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排放清单技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核心支撑技术,完整的排放清单应涵盖所有常规大气污染物种。

可以想见,要将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排放源及其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排放清单技术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

城市排放检测示意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贺克斌带领的团队给出了一个“有力的答案”。团队共同完成的“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发出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采样测试系统,基于现场测试构建了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开发出动态、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降低50%—70%;建立多尺度在线排放源模式,源清单时空分辨率、化学物种辨识精度和源识别种类提高一个数量级,实现排放清单在线集成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的无缝链接。

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40多项重大政策、技术文件和业务平台的核心科技支撑,并在排放清单技术领域产生重大国际影响。2016年1月,该项目“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贺克斌(左)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下。

无论是在建筑节能、环境保护,还是清洁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清华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绿色科研持续推进。当前,共成立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交叉研究机构21个,成立了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山西清洁煤炭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39个;承接“绿色科研”项目3600多项;绿色科研成果及专利超过450余项,其中150余项绿色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清华,多年来许多院系都在持续推进多个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出色成绩,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右七)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主任

身边的家园同样美丽。近年来,清华大学稳步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主楼前的喷泉

波光粼粼,水光浮动,新修建完成的主楼喷泉一经修成,吸睛无数。同时,清华大学尊重校河历史风貌,在充分分析现状改造潜质的基础上,对重要节点处进行重点改造设计,丰富空间类型,并对河道形态进行优化,创造水系与人的良好互动关系,塑造更丰富的亲水活动、更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更具张力的水岸形态。

改造后的世纪林北侧景观

位于紫荆雕塑园和世纪林之间的绿地,已成为学校师生赏山戏水的新去处。改造前,由于场地空间封闭,植物密闭度高,缺乏必要活动设施。改造后,这里山水相映生辉,林木野趣盎然,值得人们驻足欣赏。

满目绿色的校园

校园景观营造的过程,是雕刻空间和时间的过程。偌大的清华园里每一处风景都离不开许多人辛勤的汗水与无私的付出,叶彬彬便是其中一位。她是清华大学修缮中心园林科的一名园艺工程师。

叶彬彬

在清华的平斋小院里,几棵大树遮挡住强烈的阳光,树下蓝色、紫色的无尽夏绣球开得正盛,再往里走,花圃中点缀着红色的月季,墙根有橙黄的小花镶边,缤纷的色彩为沉闷的午后添了几分活力。但在2019年,这里还是一个荒废的园子。

叶彬彬对于工作有着自己的追求,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种植的植物不仅要给人美的感受,也要符合不同场地特有的调性和植物的生长习性。“清华的植物品种和场地类型都十分丰富,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成长与发挥空间。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校园的路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穿行在自己的‘作品’里,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与快乐。”叶彬彬说。

当前,清华大学绿化面积超110万平方米,植物种类1200余种,绿化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0%左右,校内河湖水面总面积7万平方米,观测到鸟类约150余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清华园里这么大面积的绿地景观,如何进行灌溉呢?如今,清华园内80%以上绿地都是使用中水灌溉,年水耗由600万吨降至400万吨。

为了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学校还做了很多,比如完成了供暖系统“煤改气”工程,推进绿色照明、中央空调节能改造、信息机房节能改造、太阳能利用等多个项目。学校还全面推进校园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顺利通过了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中国能效之星”四星级单位称号。

清华大学节水科研教育基地

燃气锅炉代替燃煤锅炉

2019年12月,清华大学节能监管平台和节能改造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新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能耗监测、设施设备运维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支撑节能全过程管理。这一平台既为学校能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又为物业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依托专家系统对能源使用者行为、能耗关键节点的研究,可以为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提供技术建议。

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可视化效果

故事前行,责任担当

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大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什么关系?绿色大学与一流大学什么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推进绿色大学建设?

雨后的水木清华

绿色大学,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绿色大学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建设高品质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也必然是绿色大学,两者相辅相成。当前,清华大学制定绿色大学行动计划、制定低碳校园目标、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拓展能源监测平台、鼓励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努力打造绿色大学2.0,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示范。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伊丽,正在深入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像伊丽一样的师生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细致地捡拾每一个垃圾,即使垃圾再细小,也认真分类,不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优化校园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垃圾清运由“纯服务”模式转变为“服务+管理”模式,使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三全育人”的新实践。 

教学楼内配置的分类垃圾桶

“人文、绿色、开放、智慧”,这四大理念是清华大学《2020—2030校园规划》里提出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清华大学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体系完善、成果突出、示范显著”的绿色大学。

未来,将培养更多“绿色的种子”,培养更多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流人才。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使生态文明浸润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毕业后的同学们将“播撒”在世界各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未来,期待更“硬核”的绿色科技成果。努力使生态文明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面向绿色发展主战场,通过多学科交叉大力推进绿色创新项目的研发,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未来,将综合运用先进成熟技术,建设生态宜人、低碳绿色、智慧人文的校园示范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价值塑造、成果示范的基地。 

焕然一新的西大操场

结合事业发展和师生生活需要,“健康清华2030计划”也作为2020年校级重点工作精彩亮相。清华大学还进一步理清健康清华行动计划与清华大学健康促进行动计划(2019-2021)、健康校园、绿色大学建设、职业健康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关系,对标健康中国2030行动,将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师生健身、传染病防控等多个方面制定实施行动方案。

20多年来,清华大学不断发展绿色大学的内涵,也愈发感觉到肩上的重任。面向新时代,更加广阔的绿色领域展现在面前,期待着清华人共同探索、共同奋斗。

一个又一个有关“绿色”的故事正在发生、延续和积累,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和经验正在不断生根、发芽和结果。

绿色大学这棵“大树”正婆娑于新时代的春光,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总结和规范绿色大学建设进程,走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大学建设之路,创立具有规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绿色大学模式,引领绿色大学建设取得崭新进展。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绿色、清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绿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