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颁奖礼在武汉大学举行。我院选送的微电影作品《十八岁我当兵到部队》在来自全国294所高校的325部作品中,经过学生观众评审、教师评审和专家评审三个环节,以总排名37名的好成绩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并于近期在《学习强国》APP上推送。
学生代表刘志杰(左) 荣誉证书
教师代表王元琨(右)
“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创作大赛,紧扣当前思政课学习主题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脉动,思想性、教育性不断彰显,制作水平精良、艺术水准精湛,既是对思政课教学成果的艺术化呈现,又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新中国70华诞的生动献礼。本次微电影展示活动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是展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
颁奖礼现场 优秀作品精彩再现
《十八岁我当兵到部队》是我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携公共管理系联合出品,根据我院机电工程系机电本科1601班刘志杰和公共管理系旅游英语与管理1802班的刘伟同学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 “军营炼我心,思政筑我魂”--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故事。
微电影片头 微电影精彩片段
从2018年12月,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紧扣当前思政课学习主题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脉动,选择拍摄题材,组建摄制团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篇学习章节《人生的青春之问》作为微电影的主旨思想,拍摄反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微电影”。拍摄前期,召集了各部门思想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有扎实学识和的老中青教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其中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的郑云宏主任、谢黛菱、高峰、张啸飞、乌云布日德等老师对微电影的主旨思想和体现的价值观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和设计;公共管理系的王元琨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形象、工作能力和态度等,组建学生团队。
2019年6月底,微电影正式开拍,拍摄周期为7天,拍摄地点从学院教学楼、多媒体录播室辗转至88团和预备役师训练营。这部作品集结了社会各界和全院师生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本片主角参军的场景分别在回民区环河街街道办事处征兵办和预备役师88团拍摄完成;剧中主角在军营过生日情节是拍摄当天,受到88团炊事班老战士的生活经历而启迪,临时增加的剧情;剧中士兵的服装则由88团友情赞助;公共管理系的李枫老师、李海琴老师,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的谢黛菱老师和高峰老师倾情加盟出演;电气自动化1801班的解哲、齐斌和张旭汽车1701班的朱宏伟在本片中担任幕后和主要演员;旅游英语与管理1801和1802班的同学倾巢出动,担任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
“微电影”作为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新媒体形式,为 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它以思想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走进学生内心,发现学生优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赞美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增强师生关系的亲密度。学生也在“微电影”中设计人生,演绎自我,以光影铸就梦想,培育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在微电影作品质量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还将以“微电影”形式创新思想政治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推广,并尝试将微电影作为营造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在2019年9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论文评选和2019年10月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中,郑云宏主任和王元琨老师撰写的论文《以“微电影”实践教学形式创新 课的应用研究》荣获三等奖。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深入贯彻中央“三全育人”要求,并升华为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融合。联合机电系、电气系等、各专业开拓“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形成“思想协同”、“行动协同”效应和“大思政”格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