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如何面对人生的失去?——案例分析

2023-04-06 19:19:03 卢庚云

新学期伊始,为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增强学院专业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学校组织师生开展了校园宿舍大调整,这本是基于全局考虑的一件好事,但个别同学因为喜爱的物品在搬迁过程中遗失对宿舍整体搬迁工作产生了质疑,出现了负面情绪和思想波动。在疏解了学生不良情绪后,我结合自己近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儒家的君子之道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引导。

一、案例简介

小何同学(化名)通过线上QQ联系了我,告诉我他内心的苦闷和难过。他因为航班取消,导致延迟返校,宿舍搬迁当天,因为无法到校,他委托舍友帮忙收拾行李并搬至新宿舍。小何同学到校检查物品后发现部分物品遗失,其中一件较为贵重的收藏品遗失了一个零部件,且无法再次购买到,内心郁闷声称:“真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搬迁宿舍,弄一堆东西倒腾人,刚开学就那么急着搬宿舍,我没办法按时到校,只能委托舍友帮忙,东西少了,我心情很差。”针对小何同学的情况,我深知学生的质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答,负面情绪积聚,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容易因校园宿舍搬迁引发不良的舆论影响。

二、案件处理过程及效果

1.共情理解,做有心的“倾听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遗失心爱物品的经历,那一刻的心情着实让人感到郁闷,因为想着可能它再也回不来。这种失去的心情乃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自己非常喜爱的物品,那感觉便会来的更加强烈,接着演化成内心的愤怒显现出来。我也不例外,有过同样的经历,因此在心理上能够精准地链接到他那一刻的难过心情,并表示理解。哪怕他与我谈话中带有些许抱怨和无礼,但那是他那一刻暂时的感觉,感觉既然会来,自然也会走,因此无需对学生的苛责之声太过敏感。

我对小何同学物品遗失表示遗憾和歉意,耐心解释但并不要求他能完全谅解学校的工作。毕竟对于小何同学而言,物品遗失的问题真实存在而又无法装作毫无感觉,我接纳他的感受,慢慢地他带着被理解的心情告诉我:“老师,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和您倾诉一下,想想既然掉了,心情再不好,它也不会再回来了,这样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这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心理学中“共情”的力量,照顾好学生的心情,爱护学生的感觉,提高共情能力,做一个合格的、有心的倾听者应该是我们辅导员的一项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2.教育延伸,做文化的“传承者”

我们收藏物品是为了心情愉悦,让自己开心,但是如果我们陷身于收藏,将器物看得太重要,因为器物不再完整、有缺陷、不完美而陷入消极情绪,郁郁寡欢无法自拔,那便失去了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曰:“多则惑”、“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四个字,见之于《论语·为政》,意思很简洁:君子不是器具。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跟小何同学谈到的孔子的这个珍贵教言的现代意义,如果放到日常生活中,“君子不器”的教言主要会给我们两方面的帮助:

第一,尽量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管子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内业》),说明了君子对于器物的主动性。环顾四周,现在我们很多人过度追求器物之盛,其实早已远远超过生命的实际需求,这就使自己成了器物的奴隶。我们成天陷身于收藏、拼比奢侈器物,追求琳琅满目,乍看是生命的扩充,其实是生命的奴化。我们要明白,哪怕是积器如山、堆物成城,也比不过我们简囊远行的身影。

第二,尽量不要使自己变成器物。这比成为器物的奴隶更为严重,其实也更为普遍。这种异化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还很难自觉。当我们在一职业、头衔、角色上粘住了、僵化了、风化了,那就要当心了,因为这个异化过程已经开始。

无论是不做器物的奴隶,还是不做器物本身,都有一个最简单的防身之术,那就是坚持做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

3.互敬互信,做知心的“陪伴者”

小何同学听完表示认同,也没有继续沉浸在难过的情绪当中,反而觉得老师言之有理,而自己却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解答完小何同学的困惑后,我的思考也未停止。

第一,文化的感召力。这是我第一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来教育引导学生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也许有一天这样的耳濡目染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专项实践和研究。

第二,辅导员的可信力。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能够在自己出现思想困惑、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主动来寻求我的支持和帮助,说明同学们信任我。我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可信力”吧,这种信任信赖是辅导员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案例的反思与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更要重视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反思我们中的很多同学平时根本不看书,更不懂中国文化,没读过一本经典,就声称 “中国是没有信仰的国家”,却不知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强国,这样的文化自信应该深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真的够自信吗?我们的优秀文化到底都有哪些?未来我们的文化应该如何继续自信下去?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年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jpg




责任编辑:李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因学校开展宿舍调整与搬迁,个别同学对宿舍整体搬出现了负面情绪和思想波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和研究,开展思想引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