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学习领悟篇(一):以青春的力量,奋勇奋进

2021-08-24 19:07:18 陈婉珊

 “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学习领悟篇(一)

                     以奋进的力量,奋勇奋进

                     ——观《钱学森》系列纪录片有感

                      2018级特殊教育2班  陈婉珊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在国家苦难的年代里,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国投身建设,他亦始终坚信,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也能搞。他,就是钱学森。虽然从小便读过许多关于钱学森事迹的文章,但随着后来更深入地了解,对当时环境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现在我越发感受到钱老当初的那种精神和理想信念历久弥新,难能可贵。

纪录片中提及,钱老年轻时有三次重大的人生选择。第一次是在他报考大学前夕,结合国家的需要,他选择了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第二次,亲睹天空中狂飞肆虐的日军飞机,华夏大地满目苍夷,他改学了航空工程,学造飞机,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第三次,为了能够掌握航空理论,也为了日后指导航空工程领域打下坚实基础,钱学森从一名航空工程师,转而研究航空的相关理论,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学生。

三次选择,三次人生的转向,钱老的个人理想信念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建设同心同向。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题,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作为当代青年,便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结合自身来谈,作为一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目前我最应当做的是要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求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同时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我想这是我所能做到的,也是未来祖国特殊教育事业建设中所需要的,我愿意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走好特教路,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时间回拨至1955年9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港口,钱学森一家等待登上回国的邮轮时,有记者追问钱学森是否还打算回美国。钱学森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字字铿锵有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66年10月27日,55岁的钱学森作为试验总技术负责人,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自此,中国的核导弹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祖国,拥有了一把能够保护国土和人民的利剑,那时候人民因为饥荒挨饿枯黄的脸庞,也因此有了更多荣光。今天的人们,仍然会记得这一天,会一次又一次地提起这段历史,满腔热血,心怀感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五年漫漫归国路,十年光阴两弹成,其中的艰辛和压力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在国家并不富裕,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饥荒肆虐的困苦年代里,到底是何种力量使钱老能够抵住无尽的艰苦和巨大的压力,为国家打造国之重器呢?我想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强大的力量,当属知识和信仰。如果没有知识,便难以科技强国,空有一腔热血,只能称为莽夫。倘若没有信仰,便不会有后来钱老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当初一穷二白的祖国搞建设的坚毅决定。如果失去了信仰,纵使有一身才学,兴许也难成兴国之方,难铸强国大业。由此看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应当是有知识,有信仰的人。

钱学森,一位值得所有后辈敬仰的先行者,他像一道光,给后人指引前进的方向。在他奔赴的方向上,有了更多有知识,有信仰的后来人,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终身。今日的青年,也将追随光的方向,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本领,心怀信仰,踏实地践行,以青春的力量,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苏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员教育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