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支部学习服务地方工作典型案例,努力提升学院服务地方能力

2021-01-19 15:43:47

教师党支部围绕学校服务地方工作成果,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深入挖掘学院服务地方潜力,提升自身服务地方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服务地方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富民兴鲁为己任,以兴学育人为根本,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全省八大战略布局,围绕全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要求,建立了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考核激励等服务地方保障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贡献了鲁大力量。

优化顶层设计,服务地方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组织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学校新一届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服务地方工作,将其作为学校重要职能工作通盘谋划,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服务地方办公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职机构,组织协调全校开展决策咨询、技术开发、横向课题管理、校地校企合作等服务地方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分管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本学院服务地方具体工作,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专职机构组织协调、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院主体实施,上下有序衔接的服务社会工作组织领导体制。

工作推进机制日臻完善。以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为需求导向,学校将服务地方工作纳入关键发展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并组织实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学院按照学科专业对接领域,明确服务方向,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布局创新平台、团队建设,培育服务地方科研成果,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构建了校院两级联动、内外协同推进的服务社会工作机制。

考核激励政策落地见效。学校将服务社会工作纳入关键发展目标绩效考核范畴,制定《二级学院服务社会工作考核办法》,年底对单位开展服务社会工作成效进行统一评价考核;深入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考核办法,增加横向合作条件占比,设立职称晋升横向科研 “直通车”条件;修订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加大横向科研绩效奖励和收益比例;落实国家科研“放管服”改革和技术成果转化收入所得减税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服务社会工作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地方领域进一步拓展

服务地方领域纵横拓展。服务烟台、威海地区的根基牢固,与两地所属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提供供给侧支持与服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服务范围不断向省内其他地区拓展,向西与潍坊、淄博、东营、滨州、德州,向南与青岛、临沂、枣庄等地的合作业务不断增多。2013年以来,新增地方政府、省直部门战略合作伙伴13个,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单位170家。围绕山东省八大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生物制药、医养健康、现代海洋、高效农业、乡村振兴、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司法服务等领域,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产学研活动600余场次。

创新平台建设协同融合。积极汇集校外创新要素,整合校内相关学院,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环保、文化与旅游等领域,围绕科技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联合培养,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共建了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等45个协同创新平台,与中科院兰化所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科教中心,参与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对接服务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了智能制造、遗传育种两个公共研发与中试平台,初步构建起校内校外协同,纵向创新体系与地方创新体系交叉融合的平台建设格局,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承载力明显提升。

科技扶贫工作积极作为。一是聚焦鲁渝扶贫协作工作,主动对接烟台市对口帮扶的巫山县,发挥学校涉农学科专业优势,在巫山县设立鲁渝扶贫协作鲁东大学博士工作站,组织农林作物遗传改良及食用菌技术、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智慧农业与大数据、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绿色加工等6个专家团队的34位博士入驻工作站。在2020年7月举行的烟台·巫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上,我校与巫山县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专家团队积极贯彻习总书记视察陕西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以“小蘑菇”为突破口,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当地着力发展短平快、特色优、效益高的食用菌“大产业”,助推烟台·巫山东西扶贫协作取得成效。已完成了巫山食用菌产业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状况调查,采集大型野生真菌33种进行驯化栽培,深入当地食用菌企业,就厂区规划、生产工艺、品种选育进行现场指导,针对巫山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及丰富的林下资源,推广了杏鲍菇林下仿野生栽培项目,出菇周期1个月左右,可年采收3潮菇,每亩增收25000元左右;开发了利用烤烟杆和脆李枝条等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打造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废弃菌糠做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在重庆市巫山县实地督导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并视察了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的工作,与我校驻站博士进行了亲切交流,对工作站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食用菌产业非常值得发展,并对大家提出了亲切希望。二是深入推进科教助农工作,在德州宁津县建立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实践中心,在临沂沂南县建立沂南食用菌推广中心,由16名女博士组成的农林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坚持把科研成果书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

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建设高水平的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获批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合同登记点,被烟台市列为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专兼职技术经纪人和成果转化队伍不断加强,深入拓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以来,学校承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等横向项目796项,成果转化项目31项,实现到账经费12084万元。学校横向科研经费占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到2019年已达到40.2%,师均技术转让经费在省属高校排名第六,增长率排第五。学校也连续多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十佳驻烟单位”等称号。

依托学校特医食品研究院,精准对接烟台医养健康产业,针对肾病、糖尿病、肿瘤等特殊人群,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呵本”系列全营养、特定营养、非全营养等20余款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功能性食品。2016年以来,“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粉”等13款产品配方在烟台赛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梵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昊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实现转移转化。

依托学校与烟台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北京京仪自动化研究总院、共建的烟台智能技术应用联合创新研究院,重点突破协作类人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面向智能集成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等制约国内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开发了系列4-6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产品,“高压带电智能巡检机器人”“财务报账智能机器人”等类人机器人产品和“轴承圈智能车削制造系统”“汽车空调壳体智能锁丝系统”等智能制造系统,打造了“智能精密铸造工厂”等一批系统集成示范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

典型案例:

1.苹果智能分选系统。聚焦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智能技术应用联合创新研究院,以攻克苹果智能装备核心技术和构建新型商业模式为目标导向,引进北理工、清华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控集团京仪研究总院等核心团队,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模式,与栖霞农商行、苹果拍卖中心联合成立创新共同体,按照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新旧动能转换“四化”要求,以苹果加工端为突破口,制定苹果分选省级标准(正申请国家级标准),研发推广苹果无损伤智能分选与包装系统,提升果品分选质量与效益。在种植端,依托栖霞4万亩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研制喷药、剪枝、套袋、采摘田间作业机器人,成立果园土壤化验分析实验室,组建苹果田间管理作业服务队,推广苹果标准化种植模式。在仓储端,研发推广冷风库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将栖霞230余个果品储存库纳入农商行监管体系。在销售端,细分消费领域市场,联合阿里数字农业旗下的盒马鲜生、大润发、天猫等销售平台建立苹果产销直供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农商行对农户、加工商果品及分选设备按揭贷款,减免仓储费,保险公司对果农预存苹果价格保险、资金回笼险等商业运营,最大化保障果农收益和加工商利润。同时,在智能设备布局应用的基础上,开展苹果大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标准化苹果大数据综合运营平台,服务烟台苹果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苹果智能设备的应用推广,共联金融的建立普惠,全产业链大数据的覆盖运营,重塑烟台苹果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从苹果单一价值到资源价值的跨越,从而促进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今年已经确定,以栖霞为试点布局5万吨10套线苹果无损伤智能分选及包装系统,明年再布局100套线,并探索形成可复制模式在烟台其他乃至全国苹果产区推广。

2.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烟台某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709所、714所、中科院力学所空天飞行科技中心、海军航空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等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园区共同承担东方航天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海上发射/回收/指挥支持平台、发射指控系统、火箭研发与总装、卫星研制及测试与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为东方航天港建设及烟台海上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中心已被烟台市列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项目、“东方航天港航天产业发展智库”秘书处单位。在2020年9月15日我国实施第一次商业海上卫星发射任务中,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承担了海面平台支持、长征11固体火箭设计与测控、发射支持系统优化、发射船体振动测试以及发射数据回收等任务。下一步,依托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游技术层面,筹划建设国家级海上航天学会,共同承办海上航天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把脉诊断定方向、出谋划策出思路;在下游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层面,组建海上航天产业联盟,汇聚海上航天产业龙头和典型科技型企业,打造海上航天产业技术需求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枢,创建、孵化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师党支部围绕学校服务地方工作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