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师生热议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

2021-06-09 12:38:03

5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讲话在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中引起重大反响。6月3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召开学习会,认真学习与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的重要精神,并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讨论与交流。学院师生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我们要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贡献力量。

1.jpg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专题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l  师生热议

2.jpg

师生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题

进行线上讨论

l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

近期,我国在国家乃至国际层面,如抗击疫情、国际疫苗合作、乡村振兴以及维护自由贸易秩序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际话语权方面,我国在把具体举措向国外传播时,遇到不小压力。中国屡屡遭受部分国家部分势力“污名化”对待,甚至部分反华势力有意策划议题抹黑我国。目前,我们学术界、媒体界,乃至所有中国人应该一起努力,一起发力,形成“大合唱”,这是我们迫切的任务和使命。从学院的角度,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关注华文媒体,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二是在海外平台开设自己的账号,发出我们湾区青年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进一步发展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并增设国际新闻(硕士)全英文教学,加强国际新闻人才培养。

l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关键是要有核心主张,例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主张。我们需要将这样具备核心主张的政治概念进一步的话语化、理论化、体系化。我们学院的学者可以联合起来,用一本书的容量进行系统阐述。而构建叙事体系,需要从多学科的知识框架来打造三大体系:一是符号表征体系,梳理清楚哪些符号形式可以承载中国故事,系统研究中国故事的语言系统和语法系统;二是语言修辞体系,加强中国语言能力建设,提高中国话语的传播力、感召力和亲和力;三是视觉修辞体系,尊重新媒体传播语言和规律,从视觉维度进一步强化视觉叙事体系建设。

l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

国际传播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在注重国际传播的传播策略和技巧之外,我们也要发挥文化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独特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艺术和精神状态的体现,中西方尽管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通过文化,双方之间却可能有更好地理解和交流。暨南大学是著名的侨校,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学院可以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整合力量和团队,也可以和与文学院、海内外华文媒体及传播机构合作,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方面做些尝试,以文化为桥梁沟通中外,真正做到与西方平等交流和对话。当然,文化传播也要注重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新颖多样的手段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李子柒短视频系列”在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火爆是成功典范。

l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

从学生培养角度来说,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要从“讲什么”“怎么讲”两个逻辑来考虑。在“讲什么”方面,一是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知识传授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让从理性认知上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二是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学院一直与各媒体、政府和文化团体加强合作,打造了一系列专业实践项目,比如县级融媒体志愿服务项目,还有与《光明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联合开展“建党100周年”全媒体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感情,深入认识国情,把新闻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怎么讲”方面,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学院近期举办“传播中国训练营”,从影视制作、后期剪辑、摄影摄像和非虚构写作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民间力量之一。

l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院长郑亮:

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首先是理论体系,我们现在就是要突破西方固有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对我们的限制,然后在中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国际传播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具体的方面,而不仅是一个宏观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实现理论突破,比如人权话语体系、扶贫话语体系和环境话语体系等。二是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高效并且尽可能多地参与国际传播工作,尤其是以NGO的形式,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融入到为国家国际传播实际工作服务当中去。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国情。因为对外传播的基础是对国情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如果对国情没有最基本的掌握,是不可能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所以在这点上,暨南大学要着力提升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对制度的认同和对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治理体制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l  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林仲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研究和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目标指引。在当前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更要求我们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话语竞争和挑战,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优势,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致力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发挥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特色优势,培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人才。

l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爱珺: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媒体在舆论上不断对我国“污名化”,给病毒贴上中国标签。要去“污名化”,我国应该坚持四个自信,进行共情传播。这次疫情防控也让全世界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以邻为壑、隔岸观火都是行不通的。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任重道远,我们要主动地以灵活的方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外宣媒体旗舰,运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我国自己的解释框架。

l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伟步:

海外华文传媒是在海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但他们目前面临很多困难,我们要做好后疫情时代舆论环境恶化的心理准备。总书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高屋建瓴的理论创新,是符合时代的发展。我和学生曾经进行过关于缅甸媒体的研究,发现很多人喜欢中国文化,但不一定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甚至敌视中国,所以说依靠媒体做好舆论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网红”针对年青人进行传播,是值得开展的一项工作,让他们当“二传手”,以软性的方式更好地国际传播,从而对冲西方媒体的抹黑性报道。我们学院可以牵头,组织国际传播方向的学生建立一个海外传播团队,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与官媒不同,做差异化报道,如以底层视角、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呈现广州抗击疫情的成功实践。

l  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谷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不能没有新媒体的力量。一方面切实加强以中央媒体为龙头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通过个人账号、民间团体、行业组织等身份,建立国际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新媒体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使之成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新生力量。

l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口语传播系主任林小榆:

声音是文化交流中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便捷的传播方式。口语传播能带给听众以亲切感和交流感,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传播形态难以比拟的优势。现如今,青年作为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群体,如何利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进行口语传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至关重要。为响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学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嘱托,本人带头成立了“声海有声读物工作室”,希望用精粹口语和好质量音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年多来,工作室共完成各类正能量项目60个,主题包括红色文化党史、两会、抗疫、华语文学、岭南文化等,形式包括有声书演播、短音频、广播剧、脱口秀和直播。

l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赖凯声: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更充分地认识了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话中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工作要求。具体而言,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如何实现国际传播效能的全面提升?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我认为可发掘大数据技术在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潜力。大数据在对国际传播受众需求的精准定位、传播内容的自动化挖掘、传播过程的动态追踪以及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等方面均可发挥优势和作用。

l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徐倩倩:

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学好历史。在讲好中国故事前,我们先要了解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我国。至于讲什么故事,我们在县级融媒体实践中所了解到的乡村振兴故事就是很好的内容,“普通农民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就极具感染力。而在传播形式上,我们需要采取全世界相通的模式,比如国际化动画、视频等。

l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赖新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辈青年的时代使命。当前在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下,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赞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元的声音和更复杂的风险。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应该努力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在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l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肖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发展的故事也波澜壮阔,作为新闻学院的学子,我们是未来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主力军,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去深入了解祖国,去发掘、传播带有泥土气息的中国故事,比如我们之前开展的县级融媒体调研、实践活动,就是我们新传学子学习、读懂祖国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传播实践的途径。

l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本科生陈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转变角色,从把关人变成开门人,从被动接受其他内容是否能被传播的角色,转化为有主动设置议题能力的开门人。其次是多角度地设置考察对象的层次,不局限在对外传播中那些对我国友好的群体,也应该多接触那些对我们抱有刻板成见,或者说与我国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的国家及群体。在多层次考察中发现我们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策略,传播好中国声音。

l  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际新闻学本科生卢黛韵(中国澳门):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今中国正崛起于世界,大国崛起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总是被恶意扭曲,经常处于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很多时候都还是“他塑”而非“自塑”。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想要国际社会全面地了解中国,就需要主动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事实真相击退各种负面舆论和奇谈怪论。

l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本科生孙佳丽(中国香港):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要深刻认识到现在的国际新形势。身为新闻学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了更好的向外传播我们中国的故事和好声音,我们现下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这样当面对机遇与挑战才能不畏应对,而且有能力应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专业实践案例

01.广播电视艺术专硕研究生党支部:

《寻找红色中国》互动故事策划

3.jpg

《寻找红色中国》互动故事项目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施畅:我们广播电视艺术专硕研究生党支部策划了一个《寻找红色中国》互动故事项目。此项目故事原型取材于《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经典书籍或影视,以第一人称的互动视角展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红区的惊险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斯诺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紧急和危险状况,凭借着自身强大的信念和智慧以及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的帮助,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找到红区联络方式,突破了国民党政府的重重封锁,越过无人地带后寻找到了红军,并完成与毛主席会面的任务设定。以第三人称视角展现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先辈奋不顾身,挽救民族于万一的悲壮人生。目前,支部同学已经撰写了详细的脚本,正在孵化作品。通过这种有趣的创新形式,同学们既可以施展才华、发挥专业能力,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02.国际新闻(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专业:Newspaper Workshop

4.jpg

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关于介绍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设计作品


l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肖伟:

这是2018级国际新闻(International Journalism)专业的同学在2021年春Newspaper Workshop课程上的作业,主题是“China's poet and modern Chinese”。同学们选择多位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用富有创意的视觉和文字进行表现,向英文读者讲述中国诗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人生哲学。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西方民众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同学们在专题制作过程中还采访了一些外籍老师和同学,这也是人文交流的一个渠道。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我们教学中可以拓展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柯梓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6月3日,新传院师生召开学习会,认真学习与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的重要精神,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