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吉林大学)建设规划方案
2023-03-22 14:38:13

2018年,我校被教育部遴选为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心理育人方向)承建单位(以下简称“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按照《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的规定,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发展中心的建设工作,将四年建设周期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 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突出价位引领;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研究实践;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二、总体目标

吉林大学创新发展中心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推进教育部《 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落实,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作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推进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工作标准更加规范、课程建设更加全面、队伍建设更加健全、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是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增强工作指导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二是致力于关注学生咨询辅导和干预救助,增强工作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实现不发生或最大限度少发生责任性事件。三是致力于构建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协同协作的工作格局,增强工作的创新性、示范性和稳定性,努力“让全体学生普遍享有专业化、系统化、温情化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三、具体措施

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接受教育部统一指导和管理,在吉林大学党委具体领导下,联合国内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本着“稳步推进、协同发展、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建设宗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机制构建阶段(2018年),学校成立思政创新发展中心领导小组,选聘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机构,制定并审议中心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确定当年计划开展的重大研究和主要活动,初步构建中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第二阶段:协同创新发展阶段(2019年—2020年),深入推进整体布局下各项工作开展,联系国内知名高校成立协同发展共同体,发挥心理育人合力,强化中心的协同创新和交流辐射作用,以扎实的工作迎接教育部中期检查;

第三阶段:总结积累提升阶段(2021年),力争各项工作特色鲜明,显示度高,注重总结建设经验,探索可持续、可推广、有价值的工作机制。

具体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中心规范化管理

吉林大学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思政创新发展中心领导小组,从学校层面加强对中心的组织领导和建设力度。中心将选聘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和知名学者成立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根据《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还将起草和制定创新发展中心机构设置方案、管理办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建设规划方案、经费使用管理规定等文件和制度,保障中心工作有章可循。

(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主渠道教育特色

由吉林大学牵头,联合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智慧树网共同打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已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且在吉林大学持续保持每届学生课堂教学全覆盖的发展态势。吉林大学依托该课程,开展教育部 工作第一批精品项目建设,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1”是指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10”是指10个系列的《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将努力打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为核心课,以《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为拓展课的总体化引领与分众化指导相结合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的主渠道教育教学新体系新模式。

慕课建设方面,有计划地持续完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聚焦学生需求,开展教育质量滚动调查,适时更新教学模块,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2.0版,增强课程层次性和时代感;教学开发完善、管理服务有稳定的经费支撑;教学助教队伍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制定并完善教学管理办法与慕课助教工作任务清单及工作考核标准,打造线下教学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吉林大学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单位的影响力,面向吉林省高校学生开展“慕课学习与心理成长”夏()令营;依托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的学生心理品质提升联盟等平台,扩大课程在全国高校的辐射度与影响力,两年内,力争慕课选课学生数达200万人,选课校次达60%

微课建设方面,围绕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主题,设计10个课程系列,实现层次化、分众化教学,覆盖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全部知识点,营造学生懂心理、爱心理和用心理的良好氛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制作300—500余节微课群,每节课在15分钟左右,课程风格符合慕课要求,知识点聚焦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微课可以以学分课程和非学分课程两种形式呈现,在两年内建成并上线运行300—500节课程,微课指导学生面达20%

(三)聚焦教育主体,突出实效性研究

吉林大学发挥学校学科资源优势,立足工作实践,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未来四年,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将继续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课题研究。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形成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高水平学术成果。2019年,重点进行教育部民族司委托开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项目。

2.科学制定重大选题。按照自身制定的重大选题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探讨解决各高校、教育部门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至少完成省级以上课题1项。目前,计划开展的重大选题是:

1)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3)《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体系建设

4)优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体系构建(优尖计划)

3.建立学校-医院危机干预共同体。加强与相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4.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围绕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实际,在教育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家编写更加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加聚焦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需求的优秀教材。

(四)强化咨询服务,带动体系完善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13个学科,且具有心理学、医学等学科专业资源。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长期以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和信息,并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近35名心理学专家学者,为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开展咨询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资源。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着力构建具有一流心理品质的一流学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带动“十大”育人体系的完善。未来四年,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向各高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咨询服务,从心理健康角度对高校危机事件、创伤性事件的应对和解决提供人员和智力支持。

2.对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做出重大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每年向相关部门提交至少1份心理育人方面的研究报告。

3.加强全员培训。每年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1次以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确保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心理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确保兼职教师、学院兼职心理辅导员每学期接受心理专业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1次以上;确保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每学期接受培训1次以上,针对心理委员开展不定期工作指导。

4.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按照建设标准,关心中青年教师专业学术发展,积极为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搭建平台,努力培养1-2名在全国高校有认可度和影响力的青年教师。

5.加大日常教育力度。规划设计好日常性教育活动,制定实施《学生心理健康轴带教育指导计划》,实现横向宽辐射、纵向全贯通的教育指导体系。

(五)加强共建交流,凝聚多样化协同协作力量

依托吉林大学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培育单位和教育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的工作资源,未来四年,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全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在咨询督导、危机干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1.计划用两年时间成功申请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吉林省督导点,进一步提高中心的咨询、督导、培训能力,对吉林省、东三省乃至更广范围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利用吉林大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原有的“东北·西南”、 “东北·华南”跨校联盟的基础上,再建立与两所学校的工作联盟,每年至少开展1项跨校、跨地区实践项目。

3.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工作研讨和实践交流。每年至少举办1次辐射区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论坛,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次,研讨交流工作实践,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助力区域工作质量提升。

4.丰富培训层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依托“开心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示范讲坛”和“心理百科半月谈”等精品培训载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队伍,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体系。每年开展所辐射区域内高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专业培训1次以上。

(六)注重总结提升,营造可持续发展工作生态

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突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整合国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

1.建立协同研究机制。在原有跨校联盟的基础上,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汇聚一流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2.建立咨询建言机制。在重大选题研究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心理育人工作开展提供有建设性和影响力的咨询报告和建议建言。

3.建立培训督导机制。以申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吉林省督导点为契机,加强培训督导力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4.建立协作互鉴机制。以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和教育部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为平台,加强地区间、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带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吉林大学高度重视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的建设,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分管校党委副书记为分管负责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为执行负责人,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系统规划中心的发展。

学校以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基础建设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心理育人方面的专项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立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聘请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著名学者或业务专家担任委员,全程指导中心建设。

(二)资源保障

吉林大学是建国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三源色”(红色传统基因、白求恩精神、黄大年精神)。 2017年入选为A类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包含哲学社会学院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公共卫生学院的医学心理学学科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心理卫生科,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临床治疗干预,我们都有相应的、有影响的、实力比较雄厚的学科支撑。

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依托正处级建制直属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工作,现已与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合作共建,合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同时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长春市心理医院进行合作共建,为情况较严重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转诊治疗。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吉林省督导点,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咨询、督导和培训能力。

(三)条件保障

在场地保障上,依托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全校六个校区都设立心理素质培育基地,总面积约747平方米,中心校区面积达250.8平方米,可以提供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沙盘治疗、放松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已进入全国高校一流行列。为支持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的建设,学校单独为中心增加了一间办公用房。

在经费保障上,在教育部拨付的建设经费基础上,学校还单独为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下拨了25万元经费。

在人员保障上,目前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5人(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均为心理学和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具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学校制定落实了《吉林大学心理育人专项实施方案》,计划在五年内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生比1:3000。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聘请了9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指导专家。

©2020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