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以立身”:科研型党支部的“四共”品牌构建

2024-05-06 08:54:02 陈晓玲

一、背景初衷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的基层战斗堡垒。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是第三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近年来,支部在学院党委“五亮五力”工程的引领下,以建设“支部队伍强、工作机制强、思想引领强、社会服务强、典型示范强”“五强”支部为目标,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支部已形成科研强的品牌特色,以科研为龙头,形成“共研共学共创共助”的“四共”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

二、主要做法

第一,打造科研共研体。一是创新“三会一课”的载体和形式,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将如何做科研、为何做科研、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逻辑关系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党会、党课帮助党员清晰了解科研,鼓励党员将自己的研究作为党会主题开展“微分享”。二是建立科研互助小组。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资历,在支部内建立科研互助小组,成立以沈松勤、洪治纲、斯炎伟为中心的科研指导团队,在申报科研项目过程中,积极鼓励并严格要求党员教师应报尽报,帮助年轻党员做好科研。三是形成具有特点的支部研究领域。支部坚持瞄准学术最前沿,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已形成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古代诗词批评、明清文学批评、英美文学批评、网络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理论建构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第二,共建论文共学体。一是开展论文选题论证会。支部每月举行午餐会,支部党员就论文选题深入讨论,邀请支部资深教师为年轻党员的选题把关,就选题方向提供政策性建议。二是建立论文互评机制。结合每月党会,举行论文推进会,互相审议、修改论文,提升论文质量。三是开展论文一对一指导。根据支部党员年度工作计划,为支部党员配备论文指导老师,为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提供专项指导意见。

第三,建设课题共创体。一是提供课题申报指导服务。支部委员会成员每年初梳理年度课题清单,排查支部党员在研课题情况,做好课题申报指导服务,帮助支部成员获得课题申报经验。二是开展课题论证。针对支部党员申报课题的内容和级别,支部召集学院力量、整体业内资源,帮助支部党员开展课题论证,帮助支部党员提供课题修改意见。三是共同推进重大课题研究。围绕浙江省文化工程之浙江省宋韵文化研究、浙江作家年谱研究,支部老党员带领支部年轻党员共同研究,形成有战斗力的研究团队。

第四,形成学习共同体。一是共同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组织支部党员举办“郁达夫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江南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等学术会议,加强支部凝聚力。二是共同举办学术讲座。支部建立年度学术讲座清单,开办“一院一系一精品”学术论坛,支部成员为负责人召集,打造学院繁荣体系。三是打造“西湖”课堂。与《西湖》杂志共同打造“联合课堂”,举办“圆桌论坛”,共同研讨文学作品,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四是创办四道“文史”读书会。联合学院历史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持续开展研读会,共同研读学术经典。

三、工作成效

教工第一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浙江省样板党支部。支部书记获评杭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以支部成员为核心成员的团队入选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支部工作具体成效为:第一,课题数量达学院之最。支部党员获评2项国家重大课题,10余项国家社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2个项目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青年优秀奖2项,获2023年浙江文化工程第一批立项3项。青年党员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立项中走在前列。二是论文质量显著提升。支部党员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多人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批评研究》上发表论文。出版了《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60部。


责任编辑:陈晓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当前,支部已形成科研强的品牌特色,以科研为龙头,形成“共研共学共创共助”的“四共”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