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体现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总结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历史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萌芽。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参会的13名会议代表都是知识分子,而在全国53名党员中,有过高校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就有35人。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在高校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培养具有革命精神的优秀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就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共产党“不必到大学校、到研究会、到图书馆去”,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把目光重新转向校园,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传播是伴随着学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而进行的”[1](P58-59)。在党的三大召开前夕,全国已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或地方组织有38个,其中高校党组织有7个。截至1927年4月,全国已经有35所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思路。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摇篮和策源地”。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通告第6号》要求各地党团组织切实领导学生群众参加政治的、本身利益的和思想上的各种斗争,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青年学生投入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教育青年学生深入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步消除对国民党的幻想,为党后期的革命培养人才。1928年10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在井冈山茨坪开办党团训练班,吸收当地党团活动分子进行训练。训练班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对党团员进行了形势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党团员的头脑。1933年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大学,以培养党的高级干部为主要任务,设有白区和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训练班等。至此,在高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独有特点,党在高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高校成为党建设发展的“摇篮和策源地”。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紧密结合。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500余名北平、天津的青年大学生组成“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宣传抗日救亡,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支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根据地高校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经验,“在组织领导上,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中央领导同志经常亲自来上课、演讲,配备政治上和能力上较强的政工干部,并在学生中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P383)。全面内战爆发后,学生在党组织领导下继续以各种形式将宣传深入到附近工厂、农村,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7年1月,《中央关于利用平津京沪学运成绩扩大我党活动的指示》指出,各学校学生团体间的联络,各地学生核心组织间的彼此联络,青年会学生组织活动的加强,都成为迎接今后更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的必要条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探索中掌握了学生运动的规律,为后来的民主爱国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由隐秘转向公开。随着革命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各高校党组织活动开始逐步公开,党在学校的领导方式及工作方针也发生了变化,历经了“从地下到地上、从秘密到公开、从学生到教授、从搞运动到搞教学、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刻、从一揽子到分工”[3](P124)的逐步转变的过程。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各高校纷纷通过召开教职员工大会、张榜等形式,公布学校党员名单,党在高校的组织活动也逐步公开化。建国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在高校显示出蓬勃发展之势。有数据显示,截至1954年,高校党支部较1950年增加了50%,其中学生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从1950年的5.5%上升到10%。[4]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紧密相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建设从组织政治教育活动转为配合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改革。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由于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各种运动持续发动,高校党组织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前进。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从制度上进行建设的许多尝试,遭受了巨大挫折。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败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高度相关。“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停滞不前,偏离正常轨道。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恢复中得到全面推进。
第一,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重点,是对一些纪律松懈、缺乏战斗力及陷于瘫痪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基本架构在恢复中逐步健全。1978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应该根据党章的规定,在教师、学生和职工中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健全党的组织生活。”这一规定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1989年“政治风波”后,同年8月,党中央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明确了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在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明确高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对于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取得显著进展。1990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强调要切实搞好党支部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法规,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有了基本遵循。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创新丰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200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这一要求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010年8月,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随后,高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这一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现制度化和创新性特点,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了高校基层党建的主要方向,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国高校党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高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先后集中开展了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强化党内思想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5](P14-15)。历次主题教育,都是为了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019年,党组织集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高校系统全面参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组织基础。2021年,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类风险的组织能力。
第二,高校党的干部队伍力量显著增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随后,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文件陆续发布,有效健全了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强化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截至2021年7月,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91%、教育部直属高校比例达到98%。为压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各高校建立了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下沉到党支部的体制,形成了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党建工作机制。高校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和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成为常态,党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6](P148)
第三,高校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坚强有力。2013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加强教育培养、健全管理机制等提出指导意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有力推动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的完善。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2021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为高校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启示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对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必须紧扣中心工作,突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7](P583)党的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需要各级党组织包括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宣传、发动和引领。建党百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及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印证了高校基层党建要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所承担的重要使命,是党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必须紧扣的中心工作。一要紧扣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二要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为首要任务,始终把立德树人置于重要位置。三要紧扣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全部工作的中心和着力点,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各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出组织的政治优势,将人才培养作为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高素质的带头人队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形象好的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证明,组织带头人的素质能力事关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工作成效。对高校而言,抓住“关键少数”,一是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引导师生员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侵蚀,使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成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坚强堡垒。二是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生态,高度重视党内集中主题教育,提升学习教育成效,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使广大师生党员坚定政治方向,通过关键少数引领高校良好政治风气。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术带头人直接联系培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如2021年,教育部党组建立部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入党工作机制,在高校形成了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3.必须创新组织建设形式,拓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基础,2021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原有基础上对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再次进行了重申及强化,对党的高校基层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形成了许多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经验。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知识分子密集、党员思想活跃的重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增强党对知识分子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是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推进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可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中,实现党务和各项工作融合,推动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及工作的全覆盖。二是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为全面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要掌握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及党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持续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丰富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的高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三是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要坚持政治评价与业务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五个相统一”,形成考核评价的整体架构,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
4.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全面彰显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展示了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是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自我革命的必要前提和理论保证,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路径。一要持续推动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二要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进一步破题、深化和提升上下功夫,以理论创新引领和推动实践创新,将思政育人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环节。三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配齐建强高校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坚持学校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参考文献:
[1]周良书.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6]冯刚,张晓平,苏洁,主编.中国共产党 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1976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员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5]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冯刚,主编.改革开放40年 教育编年史(1978—201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黄玉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党建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教育部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委托课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