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华中农业大学】“自找苦吃”青年谈(三)

发布时间:2023-05-22 09:26:28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肯定了“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对青年提出了“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殷切期盼。连日来,我校师生深入学习回信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讲述了“自讨苦吃”的奋斗故事。南湖新闻网将陆续发布“自讨苦吃”青年谈,让我们汲取榜样的力量,奋发向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田北海:发挥学科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文法学院发挥社会学和农村发展专业优势,实施了“十县百村荆楚行”社会实践计划。该计划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荆门市、咸宁市和鄂州市等总计15个县市区选择的3个代表性乡镇和街道以及百余村庄,建立了“1个实践基地+9个人文社会科学固定观测点”的模式。

2021年,文法学院以武汉市和襄阳市为首批试点,正式启动“十县百村荆楚行”计划,主动融入到武汉市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中,农村发展专硕与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以“乡长助理”与“村长助理”身份顶岗实习,协助开展村务工作、服务乡村建设,做好乡村振兴的调查与宣讲,并把地方需求精准对接到学校,请学校相关专家团队提供服务。师生们围绕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治理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形成智库报告。

2022年,学院深入推进“十县百村”计划,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关问题,与行业导师协同带领300余名学生,前往湖北省11个县市开展为期2个月的实践调研,细致调研5328余位村民,提交了18份审核报告清单。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乡村治理调研,合作撰写了10余篇决策报告,本部分报告得到了湖北省和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的批示。

我们总结的“乡村治理清单制”的地方探索经验、启示与优化建议被中央农办采纳。今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向我们团队发出感谢信,对我们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所做的相关研究及其它贡献表达了感谢。

经过两到三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协同育人的实践育人模式。在新时代,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不断深化,主动奔赴基层和西部就业创业,优秀校友彭达于2022年获得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荣誉。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文法学院关于乡村治理的优势,结合我院法学、广告与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相关学科,带领学生深入到基层第一线,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汪波:在服务和实践当中寻找答案

我是农业科教一线的老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但仍坚持在农业生产一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为农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2020年,我们团队在襄阳、荆门、荆州包括内蒙、新疆等地区,开展了大量科技服务工作,非常欣慰见证了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回信中提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句话不管是对青年学生,还是对青年老师,不管是对教学工作,还是对科技工作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农业科技教育一直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科研和生产脱节,二是科技人员和农民脱节,三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这也是科技小院建立的初衷之一,在科研中我们一直都在强调顶天立地。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近几年把直播油菜的技术推进到了建始县,在之前这都是移栽的,而移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什么要做农业示范?因为老百姓需要切切实实感受,到田间地头去,他们才愿意相信技术是可行的。我们联合农业机械团队,把直播机械送到了村子里,村子里也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社。合理利用机械,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收入,村民现在都愿意相信新技术、拥抱新技术。

2018年,我们接了一个贵州的项目,我们把一个研究生带进了我们科技小院待了三年。他和当地的农民吃住都在一起,回实验室之后认真地去做实验,把实际存在的问题带到实验室去做检查,最终完成硕士论文。这个学生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接见。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在实践当中找问题,很多科学问题都会从实践当中来,通过科技小院、社会科技服务工作,可以发现很多科学问题。可能现在青年学生会觉得迷茫,但如果深入落实到一线去了,扎根其中就不会迷茫,脚踏实地就不会迷茫。

在服务和实践当中去寻找答案,我相信这是我们将来工作的落脚点。青年老师要到深入生产一线,这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改变我们目前农业的现状。

郭子鸣:我坚信大山深处也能走出科学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作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嘱托,在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领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乡村小学和田间地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中寻找青春方向,在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大熔炉中百炼成钢,炼得真经。

当前,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聚焦乡村儿童的科学素养提升,并正在尝试进行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我们把显微镜、三球仪和人体模型等孩子们没有见过的“稀罕玩意儿”带到了支教课堂,打造了课堂科普、户外实践、城市体验相结合的“玩转科学”特色教育模式。我们始终坚信,大山深处也能走出科学家。

(讲述者: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汪波副教授、本禹志愿服务队队长郭子鸣)

责任编辑:晏华华 王亚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连日来,我校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讲述了“自找苦吃”的奋斗故事。
    高校列表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