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采矿》 | 采煤63级校友王明义:艰辛求学路 难忘母校情(二)

2021-01-19 18:13:52

1963年8月26日,上大学出发前,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反复叮咛:“别忘政府!别忘亲人!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短短几句话,凝聚了母亲的厚望。我揣着大学通知书,怀着美好梦想,带着一身破旧衣服、一条粗布棉被、一小捆旧书,进入母校校园,圆了大学梦,人生路上迎来了曙光

二、不忘恩师教诲,常忆当年苦读

入学后,我每月享受11元的最高助学金,其中9.5元伙食费,1.5元零用钱,一日三餐能吃饱,不再为生计而困惑,失学的风险没有了,面临的是学习考验。那几天,母亲“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的叮嘱一直缭绕耳边,我仔细琢磨“如何把书念好?”下定决心,从眼前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每个课时不放松,每份作业不马虎,每个问题必清楚,每门功课必认真,持之以恒不懈怠。我注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打牢基础上下功夫。第一、二学年,以基础课为主共开设11门课。我把这些课程分为三类,分别制定目标,自我明确要求。对高中没接触的金属工艺学等4门课程,认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真正学懂弄通,确保成绩良好;对基础最差的体育课拼命苦练,确保合格;对自认为有优势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高等数学、外语等6门课程,在学好课本知识,熟练掌握“三基”的前提下,加强课外阅读,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努力做到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确保成绩领先。教俄语的李景英老师注重传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窍门,我抓住课前课后和自习辅导机会找他讨教。在他指教下,我总结出学俄语的几句话:俄语不离口,注重发音准确性;分门别类记单词,注重掌握规律性;口译靠勤,注重课外练习的经常性;笔译为用,注重实效性。四个学期的临时抽考和期末考试均取得了理想成绩。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有点吃力,任课老师陈庭骥看我数学基础不错,总鼓励我往前跑。在他指教下,除掌握课本知识外,注重快速反应、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做到多点融合,相得益彰,从第二学期起,一直保持100分和五分制满分成绩。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共党史课,我学得很投入,除规定内容外,又重点学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和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还选读了《资本论》,对这门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为后来走向社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围绕实际运用选择学习重点比如,我认为普通物理学、材料力学是当好“采矿人”的基本功,也是从事装备制造、工程建筑等多行业都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动真劲学、下苦功夫记、尽力加深理解,这两门课“三基”内容、实用要领和重点章节,至今记忆犹新。用五分制评定成绩都是满分,百分制评定成绩达到97分。

(二)在现场学习上下功夫。我在校时,学校正在深入贯彻“高教六十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用四个月时间进行现场教学、参加专业劳动。老师强调学习要“面向现场、面向实际、面向针对性解决问题”。用较多时间在煤矿井下、工厂车间、山区现场教学,并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讲课。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注重通过现场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历练。每次现场教学我都准备几个要请教的问题,现场向老师、工程师、工人师傅请教,自感学习效果挺好。记忆最深的有四个实例:

入学第一学期,在校办工厂进行金属工艺学实习。主要对车工、电焊、电工、钳工等工艺流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教我车工技能的是位女师傅,手把手教我车不同型号螺丝,我掌握得比较好。实习虽仅两周,由于老师和工人师傅真教真传,对四个工艺的操作技能学得挺好,毕业后在煤矿劳动锻炼实际运用时,操作熟练、得心应手。

矿井地质与构造地质的现场教学在焦作和登封的山区进行。闫秀璋老师带队现场考察,收集大量岩石标本,察看不同构造的岩层断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岩石结构和形成历史等详细解析。当时我向闫老师提个问题:“我们学采煤、干采煤,既不当地质专家又不搞考古,对岩石研究这么细干啥?”闫老师耐心解释说:“学采煤的学生,当工程师、总工程师,从搞设计,到解决采煤生产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学好!”闫老师一番话,我茅塞顿开。他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的教学方法,我受益匪浅,至今难忘。

采煤学、井巷工程、通风与安全等专业课的现场教学在焦作矿务局马村、冯营等矿进行。朱宪章、徐卫中、陈权、石琴谱、庞俊勇等老师,多次带我们下井走遍大小岩巷,穿越各类煤巷,爬了不同的采煤工作面,把课堂上学的采煤、掘进、开拓、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知识,在现场详尽对照讲解,我对这种现场教学兴趣很浓,收益颇丰,为参加工作后处理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牢了知识根基。不禁想起一件难忘的事:2004年4月11日,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出水事故、12名矿工被困井下,人命关天,十万火急。我和省煤炭局李恩东局长紧急赶赴现场,认真了解事故情况后,果断拍定四件大事,其一,同意专家组所提三个营救方案,但必须同时推进;其二,把:“从下付巷向矿工被困地点快速掘进煤巷,打开营救通道”,作为重中之重,争分夺秒加快掘进速度,特别强调:必须测准新开通道方向和标高,不得出任何偏差;其三,严查周围小煤窑可能向超化矿井下进水的渠道,一经发现,一律以省政府命令无条件阻断;其四,井下抢救工作分地段、分岗位责任到人;地面医院等单位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井上井下所有抢救工作,从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做起,务必做到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预测,营救通道应在15日晚上8点左右贯通,当得知,随着煤巷掘进,被困矿工敲击管道的声音越来越小,我即断定:是巷道掘进中标高和方向出了偏差。立即提出纠正措施,急令总经理再率技术组下井逐条落实纠正后,使煤巷掘进很快转入正确轨道,为营救争取了时间,次日晨12名被困109个小时的矿工全部生还。回顾这一幕,更令我深深感到母校老师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很管用的真本领。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淮南矿务局谢家集二矿进行。我参加的是综采区设计组,徐卫中、曹慕家老师带队,任务是完成一个综采区的全面设计。因我感到“文革”停课一年多,复课后仅用一年时间学10多门专业课,学得不深入、不透彻,决心把这次毕业实习设计作为专业课现场教学对待,一边实习设计,一边苦读补习,围绕设计任务对综采区完整系统设计一丝不苟,对采煤工作面布置和采煤方法、岩巷开拓、煤巷掘进、通风排水和井下三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抓住机会向徐卫中老师请教,他每次都讲得清楚明白。曹老师对我提出的有关掘进机械设计选型和应用等问题一一耐心辅导。同时我抓住矿上马德久总工程师和岳维藩副总工程师对设计提纲、内容与要求作辅导的机会,主动向他们请教。经过三个月毕业实习、参与设计绘图和写设计说明书,加上老师和工程师的辅导,我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在拓宽知识面上下功夫。大学五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另一收获就是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结构优化了。入大学前,由于家境所限,请假缺课多等原因,课外书读得甚少。入大学后,与来自城市,来自教师、干部、军人等家庭的同学相比,在社会见识和文史哲知识等方面差距很大。我暗下决心,刻苦攻读,迎头赶上。我是阅览室里的常客,常常是开门就进去,熄灯才离开。同时坚持晨读晚练,别人六点起床,我就五点或更早起床;别人十点休息,我十一点甚至更晚。隆冬季节,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雪块搓头;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有时身上出毒泡,就用大蒜擦、清水泡脚。“文革”开始不久,我作为“学院文革主席团”成员,被定为“保皇派”,勒令“靠边站”封闭反思期间,以及停课闹革命的日日夜夜,我没有失落,没有彷徨,没有卷入造反浪潮,更不愿参与对领导和老师的批斗,而是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先后阅读了一批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对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反复学习,诗词多能熟背。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等,多是此期间阅读的。我深知自己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特别懂得珍惜。大学五年,我不是全院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但我是全院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之一,我从勤奋读书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回忆大学求学之路,情不自禁想起老师传道授业、谆谆教诲的恩情。我至今清晰记得,张明、张知本、陈权、徐卫中、石琴谱、杨雁举、曹慕家、樊文熙、彭立世、樊玉相、陈庭骥、李景英、闫秀璋、王祖权等老师以百年树人、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孜孜不倦对学子传道授业;特别是老师们对我的个别辅导,解疑释惑,教知识教技能,教实际运用基本功,令我没齿难忘!有的老师虽已过世,但他们桩桩件件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我铭记在心,永远怀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俄语的李景英老师注重传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窍门。注重围绕实际运用选择学习重点。(二)在现场学习上下功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