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支部优秀党员朱光教授:砥砺前行四十载 守得教育花竞开》

2021-01-19 14:39:04

支部优秀党员朱光教授的事迹在《合肥工大报》 和合肥工业大学网站《工大人物》上被报道。

江河滚滚、历史漫漫,人们在时代的裹挟中踽踽前行,历经大浪淘沙,乘时代之春风,扬理想之风帆。1977级大学生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因为他们与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痛苦与幸福紧密相连。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就是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者、受益者、助力者。

致青春——我的大学

时光倒回至1977年3月,高中毕业的朱光被下放到农村锻炼,入秋不久,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村子,所在知青点的六个青年议论了一番后,不相信中断十一年的高考说恢复就恢复,随后他们把这事抛到了脑后,每天继续下地干活。在得到确切消息时,距离高考已经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朱光心里非常着急,赶紧回城买书复习,无奈洛阳纸贵,一书难求。考试很快来临,幸亏有中学打下的老底子,最终,朱光被合肥工业大学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录取,成为了令时人羡慕的大学生。

学习机会得来不易,朱光和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老工大人都知道,现在的南村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一个露天电影院,那里每个周末都会放一两场电影,像《地道战》啊,《庐山恋》《小花》什么的,场场爆满,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电影,因为耽误了学习时间会很有负罪感。”朱光说。

回忆起大学时光,朱光感觉非常充实,有血性,有情怀,但是他坦言,即便是这样,大学里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至少与付出是不成正比的。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很多老师荒废了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加之没有什么好的教材和辅导书,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但那样的现状也同时让朱光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克服各种困难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量。

朱光犹记得,那个时候他们总是有好多的问题,一下课就围到讲台上向老师问东问西。当时学校每周会安排两个晚自习用来答疑,不到半夜老师是走不掉的,有些问题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要来回折腾不少时间才能解决。

“再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和便捷,教育已经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时代大势之中悄然换了新颜。”朱光不停感叹今非昔比的进步。

朱光还跟记者聊起了当时出野外的“趣事”。朱光念本科的时候,师生都没有相机,出野外看到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都要现场手绘,大家站在山头,像画家采风一样,耐心绘制着自己的“画作”。等到读研的时候,终于有了相机,但是胶卷很贵,得掰着手指头数着用,还得进暗房耐心冲洗。

朱老师感慨道:“反观现在,长焦数码相机是大家出野外的必备武器,再也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现场画图了,加之高铁、小汽车等的普及,出野外变得非常高效。”对于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朱老师的感情是复杂的,那是最好的年纪,但那不是最好的年代。

在合工大取得硕士学位后,朱光本想到南京某单位去工作,但是学生工作部的一位老师说:“你是合肥人,为什么不留校呢?” 朱光没有多想就同意了。“那个时候心思很单纯,就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或许那位老师的话只是好奇,并没有什么目的性,但是我当时以为她是希望我留下来为学校工作,所以心里就想啊,那就服从‘组织’安排吧。” 就这样,朱光留校了,成为了当时1148名专任教师中的一员。

走出国门追赶时代的脚步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邓小平关于留学生的指示吹响了中国青年走向世界的号角,迎来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而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也成为高校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1977年至1990年,合工大先后选派258名教师到美国、英国、西德等国进修或攻读学位。看着身边的同事甚至学生一批批走出国门,身处其中的朱光意识到出国深造是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要走的道路,于是他一边忙专业,一边学英语,终于在1989年争取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 

“出国之前,我们只是听说某些国家很先进,‘月亮很圆’,有些人趋之若鹜,但是具体先进在哪里,如何追赶,他们的‘月亮’是否也有阴晴圆缺,满脑子大大的问号在拷问着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者。”朱光道出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和疑惑。

1990年3月,朱光就是带着这种疑惑来到英国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亲眼见证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内心的触动久久难平。他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中国,是多么需要学子们早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当时的地质系)是多么需要新鲜的血液,多么需要自己回去为之奋斗啊!为此,他惜时如金,积极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其中,学习计算机让他印象深刻。

那还是刚到威尔士大学不久,朱光的英国导师给他布置了一篇读书报告,要求一周内要完成,并提交电子版,对于母语不是英语且没有任何电脑使用经验的朱光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完成但又必须按时完成的任务。于是,朱光快速锁定要看的书,然后从开关机、存储、打字开始一点一点学,紧赶慢赶终于在一周内把“战果”交给了导师。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读书报告居然被导师作为范文在多个场合公开朗读,这无疑给予了朱光的留学生涯更多的信心和鞭策。

留学期间,朱光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重塑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中国人,是一个走在改革潮头奋力追赶时代脚步的中国人。

经过两年半的苦读和研究,朱光终于一次性通过论文答辩,成为威尔士大学办学史上用最短时间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睿智和拼搏精神。毕业前,朱光给合肥工业大学的领导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跨洋信,信中明确表明希望能回到母校继续教书,贡献自己的所学所获。

坚守中迎来一树花开

1992年底,朱光毅然携妻女回到母校,当时资环学院处在极度困难时期,学生就业困难,招生无人报名,学院想尽各种办法保存师资力量,以图早日挽回困顿。1996年,朱光被任命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虽然“升官”了,但是这个“官”可不好当啊,经历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生死考验后,尽管就业和招生状况在行业的复苏中有所好转,但学院还没有从低谷中缓过劲来,朱光这个时候当院长,担子不可谓不重。

随着1999年国家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政策落地,工大招生规模大幅提升,当年即扩招本科新生900名,扩招率达33.5%,给学校软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翡翠湖校区也应运而生。身为院长的朱光带领学院积极应对扩招需求,在充实师资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投入,使得学院实验室建设有很大改观,进入新世纪的头三年内,即新增、改建实验室16个,新开实验课8门,实现了本科生实验课开出率从83%提升到100%的目标。

此外,1999年,学校开始普及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朱光立即组织老师们着手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虽然费了很多精力和周折,但是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它的直观性、动态性和高效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受到了师生欢迎。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朱光上任之初,资环学院连续五年没有获得国家基金项目资助,教师们既焦急又沮丧,朱光更是如坐针毡,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基金委的专家们请了来,一方面请专家把脉问诊,另一方面也借机好好推介一番。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学院就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随后国家基金项目年年不断,数量递增,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2007年更是资环学院历史上值得记载的一年,这一年,朱光教授课题组主持申请的“郯庐断裂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浅部响应与数字模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实现了该院多年来科研工作的重要突破;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也通过审批。2007年,学院还获批其他国家级项目14项。这一良好势头一直保持至今,2018年,资环学院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获批16项(包括3个重点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526万元,居全校第一),其中朱光的《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金额达307万元,在今年学校172项获批项目中高居第一位。

然而,学院研究型仪器设备一度相对滞后,制约了科研的有效开展、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和多方论证,2013年前后,学院仪器设备的规格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两三百万一台的电子探针、等离子体质谱仪,四五百万的透射电镜、气体质谱仪再也不是日思夜想而不得的稀罕物了,它们就实实在在“端坐”在了资环学院的实验室里。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和积累,资环学院在对外交流合作上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在今年夏天,2014级硕博生张帅在导师朱光的帮助下,顺利实现了赴加拿大交流学习的愿望。“让青年人多出去看一看、学一学,这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朱光总是极力为青年教师和学生创造机会,希望他们在更广阔的领域获得锻炼和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资环人大踏步走在学校发展的前列。1981年,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专业获得国家第一批硕士授予权,1986年获得矿床学专业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校2个博士授权点之一。截至目前,学院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在学校“立德树人、人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学院人才供给能力逐步提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朱光与资环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并肩走过的四十年,是朱光们与祖国、与人民共同奋斗的四十年。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功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之花正在全国的每一寸热土上绚丽绽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就是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朱光还跟记者聊起了当时出野外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