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人民”二字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力量

2020-12-11 12:15:33 学习强国 蔡斐 孙国策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2025年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作出了宏观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8年成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更是要管宏观、谋全局、抓大事,把主要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纲要》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来法治社会建设谋划的总体思路,确定的重点任务,对于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全社会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但也要清醒看到,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相比,法治社会建设在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加强权利保护、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针对上述差距,《纲要》不回避,不敷衍,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二字重千钧,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人民”一词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始终,成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鲜明指针。这次《纲要》的发布,对“人民”二字的重视程度也不例外。仔细梳理《纲要》,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体现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这其中,既有破解当下突出问题的对策,比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等现实性问题,又有谋划未来长远工作的思考,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社会规范建设等长远性问题。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治社会建设就会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纲要》这种以远近结合方式对法治社会建设作出的制度安排,向全社会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决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下一步,全党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齐抓共管,把《纲要》勾勒的美好蓝图落实落细落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未来法治社会建设的“尺子”“镜子”“鞭子”,推动《纲要》实现制度设计的价值最大化。

责任编辑:周思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二字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分量。《纲要》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来法治社会建设谋划的总体思路。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