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讲故事 | 黄石抗战故事第七十八讲

2021-06-22 20:45:37

1.png

杨学诚,又名奇山,1915年8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为革命事业长期劳累,不幸英年早逝。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1938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派杨学诚到鄂中工作。他和陶铸一起创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抗日游击区。后又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参与领导建设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湖北工作的6年时间,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部分。期间,他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新四军5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新四军第5师挺进鄂南地区。杨学诚又与刘少卿奉命率5师14旅部分兵力南渡长江,开辟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根据地。同年8月1日,杨学诚率部从黄冈与下巴河之间过江,到达大冶、阳新地区。8月2日,遂组织部队击溃了刘仁八、谈家桥一带的守敌,建立了中共大(冶)阳(新)、武(昌)鄂(城)两个工委。8月5日,杨学诚又率部向通山北大幕山挺进。8月10日,成立鄂皖兵团指挥部,刘少卿任指挥长,杨学诚任政委。

1.png

刘仁八、谈家桥初战告捷后,由于敌情恶化,刘少卿、杨学诚所率部队主力两次被迫撤回江北;而杨学诚则率领两个营的兵力,坚持在大冶、阳新、咸宁等鄂南地区开展敌后斗争。在频繁的征战中,杨学诚还挤出时间,把敌我力量对比鄂南的地理与社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依托江北,坚持鄂南沿江根据地,逐步向山区发展,主力骑江跳跃作战的战略方针。他的正确建议,很快被以师长李先念为首的5师师部采纳。

1943年初,杨学诚从鄂南返回江北,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工作。

1944年3月,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县病逝,以29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了“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的诺言。



责任编辑:谢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黄石抗战故事我来讲 | 第七十八讲《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十四旅骑江击凶顽》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